我国西北地区与处在中部的湖南看似相距遥远,实则血脉相依。7月2日,由湖南图书馆举办的“湖南人与大西北——湖南图书馆藏名人著述、书画、信札展”开展,展出湘籍名人著述、照片、手迹、字画、稿本80余件,讲述了自左宗棠前后至王震的百年间,湘人收复、治理、振兴西北的动人故事。
新疆建省:起于左宗棠,成于刘锦棠
“西北”的行政区划,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今,西北地区指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省区。
“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就已在西北繁衍生息。清朝初期,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开发主要集中于新疆,这一带在我国历史上长期被称为西域。‘新疆’作为一个固定的地名成为我国各省中的一员,与湖南人关系最大。”湖南图书馆特藏文献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刘雪平说,新疆行省在清朝的正式建立,可以用两位湖南人概括,“起于左宗棠,成于刘锦棠”。
在左宗棠及茶陵人谭钟麟等人的建议下,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清廷发布上谕,甘肃、新疆两省分治,任命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湘乡人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驻扎乌鲁木齐。刘锦棠大刀阔斧改革,加快了新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左宗棠在平定和收复大西北的同时,在收复的领土上全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他以农业生产为第一要务,以军需为推手发展工业,大力修路架桥、植树造林,道路修建到哪里就把树木栽种到哪里。
左宗棠的部属杨昌浚(湖南湘乡人)曾吟诗赞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至今在西北地区,还能看到少量存活的“左公柳”。在杨昌浚所作《五好山房诗稿》中,可充分感受其诗才。
左宗棠逝世后,光绪十六年(1890年),门人杨书霖将其所作奏稿、谢折、说帖、告示、批札、咨札、书牍、诗文等,汇编为《左文襄公全集》。展览中展出了该书当年的长沙刻本,以及左宗棠乡试试卷、书法、信札等原件。
《刘襄勤公奏稿》汇集了刘锦棠在新疆从政12年的全部奏折,是研究新疆近代史的重要史籍。此次展出的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长沙刻本,印数极少。
经济与文化建设同步,促进民族团结
泛黄的黑白照片中,一位身着清朝官服的老者正襟危坐。这是茶陵人、曾任陕甘总督的谭钟麟,照片摄于清末。
“谭钟麟主政陕甘期间建树卓著,当地文化经济均有发展,库银和积谷比其就任之初增长了10倍以上。”刘雪平介绍,谭钟麟重视教育,提出了五项办学要求,使关中书院重新振兴;解除了针对回民的禁令,秉公处理回汉诉讼,赢得陕西回民赞誉,缓和了回汉关系。
谭钟麟对自己要求颇严。刘雪平说,展览中有谭钟麟之子谭延闿等撰写的《谭钟麟行状》一卷。其中写道:“府君秉质强固,自治极严,饮食起居皆有常度,未明而衣,秉烛待旦,数十年如一日。”
民国时期,一些湘军后裔仍活跃在西北政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湘潭人黎丹等。
黎丹被誉为“汉藏文化交流使者”,活跃在西北政坛近20年,开办了多所学校,开创了青海近代的藏文学习和研究活动,与周希武等人倡议兴办了图书馆、博物馆、讲演所等,对藏区文教事业影响深远。他主持编纂了第一部汉藏辞典《藏汉大辞典》,展览中的《藏汉小辞典》是其随员杨质夫从大辞典中选编出版的一部分。
“兴办教育,不得不提魏光焘与辛树帜。”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寻霖说,隆回人魏光焘是新疆建省后第一任布政史,创立了新疆博达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为新疆近代教育开创了先例。其任两江总督时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被誉为“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他的第三子魏肇文是创办湖南图书馆的十二先贤之一。临澧人、农学教育家辛树帜,则倡建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办了兰州大学,吸引众多知名教授到校任教。
湖南图书馆馆员文红英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湘潭人彭德怀、浏阳人王震等和平解放新疆。
彭德怀执掌西北军政委员会期间,重视农牧业,解决粮食严重匮乏的问题,为西北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基础。报请中央提出修建天(水)宝(鸡)和天(水)兰(州)铁路,亲自勘察确定了修建青藏公路的线路,派军队主修青藏公路。
王震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结束了“自古北疆不种棉”的历史。为响应王震开发西北建设美好新疆的号召,约8000名湘女加入援疆大军。其中,涌现出著名农业科学家蔡佩菲、新疆第一个维吾尔文汉族女翻译家戴庆媛、第一代女外科烧伤专家陶勇等。
新的时代,湖南人与大西北的情缘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