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头条丨衡东县:泥巴路变水泥路,荒山地变林果园,他送来了锦旗

2020-07-14 10:37:35 红网
作者:文婷 王义正 编辑:彭笑予
字号:

微信图片_20200708214451.jpg                 

微信图片_20200714091023.jpg

贫困户邓会徕给衡东县纪委监委送来了一面锦旗。

红网时刻通讯员 文婷 记者 王义正 衡东报道

泥巴路变水泥路,荒山地变林果园,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农网改造和光纤入户全部完成,图书室、宣传栏、健身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对于衡阳市衡东县石滩乡大泉村村民来讲,能够真切感受到身边的这些变化。

石滩乡大泉村位于衡东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5公里,由原大泉村、大新村、莲花村3个村合并而成,“偏、远、穷”是该村长期以来的代名词。2015年4月,县纪委县监委选派第一书记、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纪检监察干部对该村进行帮扶,从此与这个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忘初心:严守扶贫工作底线

2017年底,按照全省统一安排,扶贫系统进行数据清理,要求把不符合贫困条件的人员纳为稳定脱贫户,纳入后不再享受帮扶政策。驻村工作队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条件和贫困户脱贫5条标准对全村85户贫困户逐一进行研判,时间紧、任务重,还要确保精准无误,这对工作队来说是一个考验。“要让扶贫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始终不忘初心、守住底线,无愧党和人民……”县纪委县监委分管扶贫工作的常务副书记向阳辉要求工作队严守扶贫工作底线。

“刘队长,10组邓凯是我的亲戚,你看能不能把他从这次稳定退出的花名册上去掉,让他继续当贫困户?”村干部偷偷找工作队长刘涛打招呼,“你能编造资料,能瞒过检查组,却说服不了老百姓的心,精准扶贫要用事实说话,怎能假公济私?这次稳定退出,必须严把关口,不多一人不漏一人!”刘涛斩钉截铁地说。

在大泉村的档案室,至今仍存放着22户因条件不符被列为稳定退出的农户资料,一张张情况摸底表,记录着工作队的辛勤和汗水,一处处签字手印,印证着工作队的认真和细致。

心系群众:服务民生办好实事

“修路是好事,我舍小家为大家,补偿我不要了。”该村28组村民陈宏信在小组会上向大家宣布。

原来,原大新村上麻塘片去大泉村村委会的路不仅狭窄,而且破烂,群众形容它为“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群众要到大泉村委会来办事要绕道十余里才可到达。

为了打通这条路,工作队积极联系公路部门争取项目,并申请到一笔道路扶贫资金,各种手续也都办好,没想到却遭到陈宏信的阻拦。“你们修路从我家门口过会破坏我家的菜地和果树,要么给我补偿,要么就从我家后面过。”

“通村公路的修建不属于国家建设项目,不能按照国家的征地标准进行补偿。修路是造福全村的事,还希望你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村里的工作”,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上门与陈宏信沟通,并组织召开小组会议,宣讲政策,动员群众,最终,陈宏信被工作队的执着打动。

为贫困户谢龙辉修缮厨房,为易地搬迁户陈宏石乔迁新居,为因学致贫的邓文轩申请助学金......在帮扶过程中,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纪检监察干部的身影。

发展产业:扶贫路上硕果累累

“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感谢纪委干部这几年对我家的帮扶和照顾。”1月6日,该村贫困户邓会徕到县纪委监委送上了一面写有“精准扶贫办实事,结对帮扶暖人心”的锦旗以表感谢。

今年51岁的邓会徕是大泉村的农民,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既要照顾患有高血压的老母亲,又要抚养失去父亲的侄女,家里生活十分困难。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工作队给他规划了种植无公害蔬菜的脱贫项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结对帮扶人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颜国华的帮助下,他流转100多亩土地建起了蔬菜基地。由于勤付出、善管理,他种的蔬菜产量高、品质好,不愁销路。“现在,这些蔬菜主要都销往县城各大超市。”邓会徕站在地头,指着一排排菜地高兴地说道。

这只是村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帮扶中,工作队科学确立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的脱贫致富路子,一方面重点扶持现有的上麻塘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无花果,实现年利润30余万元。另一方面借鉴成功经验,确定以“公司+村委会+基地+合作社”方式来发展黑木耳产业项目,2019年向贫困户分红近20万元,带动贫困户劳动力、周边闲散劳动力50余人,务工收入将达1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

真心换真情,近年来,衡东县纪委县监委的同志对贫困户就像对待亲人一般,努力争做他们的贴心人,与贫困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诠释基层扶贫干部的风采。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