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陈雪骅 花垣县报道
在湖南花垣县,有一个园区堪称“高大上”,早在一些县市还在探索农业园区建设时,它已经完成了审批进入“国家队”序列。
这就是位于花垣县城郊的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园区,并走访了几家代表企业。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个偏居一隅的山区贫困县,以园区为平台,至今已打造出五大特色产业区,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楼大厅。
循环经济链
在记者的印象中,新晃县黄牛肉比较有名,没想到的是,花垣县的黄牛产业也毫不逊色。
来自花垣县扶贫办的信息显示,仅境内的一家企业——湖南德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年屠宰“湘西黄牛”就达3万头。
德农公司打出一个口号“让每块牛肉都要高品质入市”,为实现这个目标,公司从科技和人才两方面不断投入并转型升级。公司放眼全国,聘请了11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教授,33名专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并与中科院、湖南大学、湖南省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提供过硬的技术支撑。
公司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共带动61个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带动建档立卡户1014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接纳就业人员300人,年人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13.4万元。
现在,以德农公司养殖的湘西黄牛为龙头,促进“养殖循环区”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花垣县正打造“从优质饲料、饲草种植,到标准化养殖、沼气、生物肥料”的循环经济链条。未来,这一产业链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花垣产”农产业扶贫产品琳琅满目。
辐射4省71个县市区
花垣县龙潭镇龙门村村民石维斗,此前家庭经济条件差,全家老少生活在贫困线上。在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的猕猴桃基地建成后,石维斗夫妇于2017年到基地务工,只用了一年,就实现了脱贫。
“以前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一个月就超过4500元。”石维斗认为基地不仅帮自己实现了稳定就业,还方便了照顾家人。像石维斗这样长期到基地务工的,还有周边上百户贫困户。
“飞地经济”猕猴桃基地,只不过是花垣县五大特色产业区之现代生态种植区的一个点。
除了发展上述养殖循环产业区和现代生态种植区,花垣县还将倾力打造这三个特色产业区——
以企业湖南紫霞尚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花垣县神笔生态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休闲农旅康养一体化综合区,构建涵盖餐饮、住宿、游乐、亲子、康养、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增长。
还有以花垣恒远植物生化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区,以花垣县紫霞蚕桑研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林下经济多元开发区。
花垣县“十八洞”系列茶叶产品。
目前,花垣县已形成以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民为主体的特色扶贫产业链。园区通过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帮扶资金直接入股到龙头企业,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共带动贫困户13000人。
通过委托龙头企业帮扶,实行保底收益方式,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200人。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就业带动等多种方式,构建“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体,年提供就业岗位2.58万个,农民直接增收2.29亿元,辐射带动全县5.1万农民从中受益。
随着国家对武陵山贫困片区的政策支撑,花垣县这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影响力将与日俱增,未来将辐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相交的71个县(市、区),带动整个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
来源:红网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