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诗中那抹红丨见证伟人的风华正茂,百年师范仍初心不改

2020-12-01 20:22:44 红网
作者:陈珉颖 任晔 编辑:肖拓
字号:

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是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陈珉颖 任晔 长沙报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重游长沙橘子洲时所作。而见证青年毛泽东那段风华正茂的求学岁月的,正是他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都曾在此修学。1903年,城南书院被立为湖南师范馆,开湖南师范教育先河。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千年学府_meitu_2.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旧址门口的石碑。

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一师范诞生了大批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优秀人物。一代伟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等都是从这里起步奔赴理想。

毛泽东一生中的两本书: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深情地回忆:“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毛泽东寝室_meitu_3.jpg

毛泽东求学时的寝室。

如今,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依然保存着五处青年毛泽东学习和生活过的旧址,分别是毛泽东曾经就读的八班教室,毛泽东组织进步民众讲演文学和讨论时事的大礼堂,毛泽东的寝室,毛泽东常去的报刊室和毛泽东冷水沐浴的水井。这五处即是青年毛泽东醉心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最好见证。

水井1_meitu_1.jpg

青年毛泽东经常在水井旁冷水沐浴。

青年时期,毛泽东在一师学习、工作长达八年的时间,不仅求知若渴的阅读、学习,还积极参加实践、组织学生运动。

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此领导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军事行动,率领100多名学生志愿军,连同附近警察埋伏于离猴子石很近且地势险要的金盆岭,制擒了3000多名北洋溃兵,缴获大量枪支,并将枪支暂存于学校大礼堂。

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此组织成立新民学会。1921年,毛泽东又从这里走向了中共一大的会场。

八载春秋,毛泽东在一师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历经百年仍不改初心

一师范新校区_meitu_4.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新校区。

从1903年至今,117年来,一师从未改变初心,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服务地方发展”不动摇,坚守师范教育净土,构建了培养乡村优秀小学教师的“一师模式”。

今天的一师有城南书院和东方红两个校区,占地1346亩。教职工1168人,在校生19556人,3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在校学生近两万人中的80%都是面向乡村培养的,他们学成之后将扎根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将会是湖南乡村小学教育的希望。

来源:红网

编辑:肖拓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