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是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任晔 陈珉颖 张盟 长沙报道
“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1955年,在中央军委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高扬着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书激动地说道。
许光达,开国十大将之一,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一户农民家庭。谁也不曾想过,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孩子,未来会有怎样的造化。
许光达故居。
千里寻党初心不改
许光达17岁入党,19岁时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参加三河坝战役时负伤,被安置在一户农民家中养伤,后与组织失联。
二十多天后,伤未痊愈的他毅然踏上了寻党的征程。1928年1月,许光达在安徽寿县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但又不慎暴露身份。虎口逃生后的许光达又去往北平、唐山等地寻找党组织,但一无所获……
一年半时间里,许光达辗转潮汕、上海、寿县、蚌埠、南京、武汉、长沙、清河、北平、无锡、芜湖等地,两渡长江、黄河,踏遍华南、华北。最终于1929年5月,在安徽芜湖,许光达终于找到了党组织,恢复了党组织关系。
过程虽曲折艰辛,但许光达的信念不曾动摇。他寻得的不仅仅是党组织,更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几番让衔诉说初心
1950年6月,毛泽东亲自点将,指派许光达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崭新技术兵种——装甲兵。
从那一刻起,许光达将后半生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装甲兵部队的创建与发展,一干就是17年。
让衔碑。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当许光达知道自己将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心中惶愧难安。几经思考,他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
“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许光达于1932年攻打应城时光荣负伤,被上级紧急送往苏联疗养,为此他一直认为自己未在革命最艰难之时坚守岗位。
读毕,毛泽东欣慰地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许光达认为自己对党和人民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且从未想过以此获得殊荣。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如此简单且纯粹。
游客参观许光达生平业绩陈列馆。
走进故居寻找初心
“去年许光达故居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大家来到这里了解许大将的故事,感受他对初心的坚守。”许光达故居宣教员舒俊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许大将在战场负伤后,不打麻药取子弹。他超强的意志力震撼了我。”作为许光达家乡人的祝女士,每年都会来许光达故居看一看。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无数后人,来到故居, 了解许光达的感人事迹;也有无数后人,甘于奉献,传承着以许光达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
无数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冲在前线,无数扶贫干部扎根农村带致富,无数基层工作者贴近群众保民生……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向人民诉说着自己的初心。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