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才露尖尖角——村级样本30例之新邵县小河村

2021-02-06 09:05:15 湖南日报
作者:潘梁平 编辑:杨雁霞
字号:

2019年1月22日,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村民家里电器设备一应俱全。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1月17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雪,让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银装素裹。

作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小河村的雪景迅速刷爆朋友圈。游客闻讯赶来,一早进村的车辆就有近30辆,大家堆雪人、打雪仗、拍雪景,静寂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被山下人嘲笑为“山猴子”

小河村距离坪上镇大约有12公里,海拔落差超过400米,一条出山通道,如同挂在悬崖上,路窄弯急,十分险峻。村民以前出山只能步行,到镇上往返需要花费两个小时。

“小河很美,但小河很穷。”1995年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刘应明告诉记者,“那时候除了种些药材,就是出去打工,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山下人都嘲笑小河人是‘山猴子’。”

全村人口过千,但是水田只有一百来亩,根本不足以养活人。“小时候只记得山上的树都被砍了,山地被开垦出来种玉米和红薯。”刘应明说。

“以前出去都不敢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小河村的。”老支书刘泽荣言语中还透着无奈。

从新邵县城开车来小河村游玩的唐炜华插话:“在新邵,家长教训女儿有一句口头禅,‘不听话就把你嫁到小河去’。”

“以前就盼着,小河村也能够通公路、通电,家里的土砖房能变成红砖房,可以有电视看,大家都能娶上老婆,不要打光棍。”刘应明说。

去过小河村的人都赞不绝口

2018年,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帮扶工作队进驻小河村。经过3年奋战,小河村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都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的小河村,镇上到村里的公路拓宽到了4.5米,水泥路通组到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秋冬季再也不缺电。

小河村野茶、高山木耳等产业蒸蒸日上,黄桃、脆枣等产业也已起步。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果、冬季赏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小河村,爱上了小河村。2020年,进小河村的游客达到上万人次。去过小河的人都赞不绝口。

对旅游的游客而言,最值得带回去的是“小河野茶”。小河村给“小河野茶”注册了“老山凼”商标,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办审核,入选全国扶贫产品名录。

2020年,小河村集体所有的合作社累计分红近16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全村医保由合作社出资负担。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通过采茶、养鸡、养猪和扶贫兜底保障,去年家里收入超过了3万元。”77岁的村民谢雪梅,儿子患病、儿媳残疾,两个孙子还在读书,“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可能要带着一家人出去讨米了。”

在新邵县,大家现在对小河村的印象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管是县城还是别的乡镇,人们一听说小河村,都说那是好地方。”唐炜华说。

守住绿水青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小河村最大优势是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一定要进行保护性建设,发展要立足于长远,建设成为森林里的村庄。”对于小河村,刘应明又有了新的愿景。

村民也对小河村未来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

老支书刘泽荣说:“希望小河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村民刘连位说:“每天把村子里扫得干净一点,这样游客才会愿意继续来村里消费。”

村民周秀英说:“去年在家里开农家乐,大概有8万块钱收入。今年继续把菜的口味搞好,让大家在小河玩得开心、吃得也开心,收入争取能上10万元。”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谢历冰则说:“小河野生红茶有了欧盟出口CE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今年就是要继续把握好产品品质,做好出口,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为小河村带来更多的实惠。”

愿望看似纷杂,实则有内在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游客接踵来。坚持下去,守住绿水青山,何愁没有金山银山?

【采访手记】

回得去的故乡

小河村摘掉了贫困帽,也清除了人们对它的歧视与偏见。刘应明说,以前回小河村,大家日子过得不好,心情比较沉重;现在再回小河,碰到的每个人都笑得好开心,所以就更愿意回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河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保护好绿水青山,游客纷至沓来;保护好绿水青山,小河野茶等一众特色产品有了质量保证,远销海内外。

更加可喜的是,在小河村的发展规划里,能看到清晰精准的定位,就是要将生态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让子孙后代也吃生态饭、享生态福。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