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塘村。
红网时刻记者 张皎 湘西报道
湘西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三十多年来都是湘西乃至周边省份有名的果园村。3月18日,记者来到菖蒲塘村,这里洋房林立,大路宽敞,路边还绘满了精致的文化墙,上面有古诗、家训等内容。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视察,在这里提出“依靠科技,开拓市场,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近年来,菖蒲塘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党建引领、科技指路、市场铺路,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湘西州文明村镇。
发挥种植优势
菖蒲塘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山地丘陵面积占85%。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村民们只能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全村90%房屋为土砖房或石头房,10%为茅草房。村级道路、村间道路均为土路,“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长满菖蒲草”,曾是这个地处武陵山片区深处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菖蒲塘村小洋楼层层叠叠,美得如一幅水彩画。
为了改变村里面貌,从那时起,菖蒲塘村在山上开荒种橘子,成了湘西当时出名的“橘园村”。可菖蒲塘的村民们从来没有躺在橘园上睡大觉。就以村民王邦喜来说,三十多年来,他家屋后坡地上的那片老果园里,从老蜜桔到红心柚,树种换了七次。
这位土家族汉子王邦喜很出名,因为他是“总书记让过路的那个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菖蒲塘村的果园里调研时,看到王邦喜挑着柚子迎面而来,就侧身为他们让路。
那天的事,王邦喜记得很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查看成片的柚子林、桔子林,还帮村民摘下两个柚子,后来大伙围住总书记争着送柚子,总书记笑着伸出一根手指说“就拿一个”。
那时菖蒲塘村果园种的是普通蜜柚,王邦喜觉得可惜——要是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就能尝尝菖蒲塘新种的红心蜜柚、橙柚,“更甜、更水润,好剥皮”。
从高空中俯瞰菖蒲塘村产业园。
产业跟着市场走
种植水果要想成功,需要勤奋、技术,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市场千变万化,再好的产业也有被市场淘汰的时候。
“闯市场呢,不能停,不敢停”,老支书王安全说,这么多年来每当市场上有了水果新品种,村里就会专人专地,试种一小片,把新果树的栽培技术要点摸清,市场调研成熟,再向全村推广,进而推向周边县市乃至省外果农。想技术升级,“先看看菖蒲塘栽啥”,成为了湘西果农们口口相传的经验。
这几年,菖蒲塘村砍了百来亩柑橘改种柚子,猕猴桃地里也改种了红心品种。“也是被逼”,王安全说得坦率,菖蒲塘村种了三十多年水果,同一种水果去年六块今年七毛的“惨剧”也遇上过好几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调研时勉励大家找准定位,菖蒲塘村这几年时刻跟踪市场、保持技术革新,走出了一条果园升级、技术输出的产业新路。王安全认为,“这也算果园里的供给侧改革吧。”
在菖蒲塘,“果园供给侧改革”受益的不只是大户,还有贫困户。靠果园技术输出成功把最后的贫困户“推出去”——借助菖蒲塘专业种水果三十多年闯出的大名声,带着向周边乃至邻省的果园做技术输出,卖苗木或上门嫁接。
村里的妇女们,因为嫁接手法快、苗木成活率高、嫁接技术娴熟,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农技师”,成功催生出来一支“女子嫁接队”,她们从最初的16人发展至现在的240多人,除了提供苗木嫁接服务,还负责为周边群众传授嫁接技术,交流致富经验,指导产业发展,成为菖蒲塘村一张响亮的科技名片。
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示范苗木嫁接技术。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近5844亩,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20年的25481元。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如今的“水果专业村”菖蒲塘,生活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山还是那座山,却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人还是那些人,却是新时代新农民,菖蒲塘的村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