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是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者不竭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陈珉颖 任晔 王进文 醴陵报道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朱德为悼念左权,写下这首挽诗。
左家老屋。
“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左权,1905年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黄埔军校一期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深造。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左权不仅会用兵,还重视后勤保障。他亲手在山西黎城县创建了黄崖洞枪炮厂,这是太行山区最大的兵工厂,不但生产“太行造”步枪,还生产炮弹和掷弹筒。
繁忙工作之外,左权坚持学习钻研军事。他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每一场战役写出总结经验,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被作为部队训练的教材。
周恩来称他为“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左权在与妻女离别前拍的全家福。
“志兰,亲爱的”
经朱德介绍,左权与当时在延安从事妇女工作的刘志兰相识、相知并结为夫妇,俩人相扶相持,感情非常好,1940年4月,刘志兰生下女儿左太北,左权把妻子女儿接到身边,这个三口之家过了一段简单、安稳的生活。
战争年代的幸福是短暂的。随着战事的紧张,八路军总部不得不经常转移,家属随行既不方便也不安全。1940年8月30日,按照左权的安排,刘志兰准备带着女儿回延安。离别之前,他们留下了一张,也是唯一的全家福。
从此以后,三人再也没有相聚,唯一的联系便是左权写给妻子的家书。十二封信,每封都以“志兰,亲爱的”五字开头。
刘志兰写给丈夫左权的信中,字字饱含着真情。
在他人眼中,左权是战士,是英雄,但对家人而言,他也只是个想时刻陪伴家人身旁的丈夫与父亲。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人分在三起……”
左权写给妻子的第十二封家书中,畅想着一家三口的美好生活,表达对孩子与妻子的无限思念。
“志兰,亲爱的!……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
谁也没有想到,这第十二封家书,竟成了最后一封,而这深切的呼唤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
左权1930年6月从苏联学成归国回到上海,9月经厦门、龙岩进入闽西苏区,初任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
思念母亲的左权曾写家书给母亲:“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奉献革命。”
可谁知,他从1923年离开之后,就再也没能回过家。
1949年,解放军南下,朱德总司令要求入湘部队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权将军的老母亲。英雄母亲见到部队,满心欢喜:“我的满崽回来了!我的满崽在哪里?”
当战士大声回答:我们都是您的儿子!老母亲这才知道,自己日思夜念的小儿子,早在7年前已为国捐躯。
坚强的母亲没有恸哭,而是请人代笔撰文悼念儿子:“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都说国很大,其是一个家。
曾经,有无数像左权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为大家,舍了小家,换来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现在,当疫情袭来,那么多白衣天使,离开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毅然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脱贫攻坚中,那么多基层扶贫干部,放弃了稳定的生活,暂别了温馨的家庭,坚定地守在田间地头。
正是对革命精神的牢记与传承,我们的民族和祖国才能无往不利。如今的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左权将军和所有为新中国奉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你们的梦想已经实现,我们的国家必将更加强大。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