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廖洁 北京报道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盛世之盛事。6月23日,作为湖南派出的5名媒体记者之一,我提前来到北京,见证历史。
我有幸参加了百年大庆前后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在红色新地标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观摩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欣赏了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参加了7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此行,我既是一名青年党员、一名来自红色热土湖南的基层党员,也是一名观察者、记录者,深受震撼,感触颇多。
在人的生命里,百年岁月,已然漫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建立新中国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的“经天纬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3位“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相当一部分出生于19世纪末。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是真正意义上没有吃过苦的一代。而100年前,无数的年轻人,为了理想中的新中国,打破了身后的旧世界和眼前的乱格局,探索出一条真正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的新道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些历史的记录、时代的壮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在《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歌声中,得到了全面、生动、立体的展现。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就在那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面,一个个身影,一声声回响当中。
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圣地、革命重要策源地。作为湖南人,我们从小听着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长大。100年来,湖南以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奠定了在党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我发现,在建党100周年大庆的一系列活动中,湖南元素无处不在。
秋收起义部队使用过的手枪;描绘陈树湘师长“断肠明志”的油画;讲述“半条被子”故事的旧照;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穿过的衣服、典礼上使用的话筒,以及他浓浓的“湘音”;雷锋的雕塑;袁隆平院士的身影;十八洞村的“十六字”方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冈人民送别湖南医疗队的场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从太空发来的祝福;天安门广场两侧由中联重科主导研发,前期参与搭建庆祝大会相关工程、大会当天助力央视直播的大吊车等等,无一不让观潮君心潮澎湃又倍觉亲切、倍感自豪。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合唱团。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我还偶遇了两位湘籍讲解员,一位来自罗荣桓的故乡衡阳,另一位来自蔡和森的故乡娄底双峰。
在天安门广场、在国家体育场,也有许多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是湖南人,彼此一开口,从略带乡音的普通话里,就能听出来处。
我们这些湖南人之中,仿佛有一种共同的频率在传递,一份独有的荣光在流淌,仿佛在与已处于另一个时空的家乡先烈和前辈们对话,同频共振,激荡心灵。
我猜测,可能是为了尽量减少对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建党百年大庆综合演练在深夜进行。夜幕下的天安门广场灯光璀璨,大家不知疲倦、井然有序。演练时,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每当国歌和国际歌响起时,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媒体记者,又或是环卫工人,都不约而同地立刻停下手中动作,朝着天安门肃立,齐声高唱,表情庄重。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飞行庆祝表演。
要大办的,百年诞辰,更是如此。7月1日上午举行的庆祝大会十分隆重,但却比许多人预想的要简朴。我认为,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简朴而隆重的大会,只是为了不断总结经验,开创未来,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过程中,现场多次响起掌声和欢呼声。大家激动的心情和热烈的感情发自内心,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党旗和国旗,由我们组成的天安门广场“巨轮启航”,乘风破浪、扬帆奋进,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观潮君收到的请柬。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展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书籍报刊,《时务报》《洞庭波》《中国女报》《浙江潮》《猛回头》《革命军》《警世钟》《湘江评论》《新青年》……
1915年9月,未满36岁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端。这份杂志对当时进步青年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几乎所有早期中国共产党员都是因为受“她”影响而踏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1919年7月,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对湖南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主编《湘江评论》为标志,青年毛泽东开始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任弼时、郭亮、萧劲光等也正是在“她”的感召下“开始了革命的觉悟”。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作为一名媒体人,此刻,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知到了自己手中这支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