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峰的攀登者 “百团百角唱百年”之“十佳演员”谈(二)

2021-08-07 10:46:27 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陈加宁
字号:

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

百花竞放,三湘多彩。今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广播电视台、省演艺集团主办的“百团百角唱百年”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在潇湘大地铺展开来,活动从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至6月底举行总决赛,全省700余家各类文艺团体,近12000名演员参与其中,最终,10人脱颖而出,荣获“十佳演员”称号。

台上,收获的掌声和鲜花有多少,台下,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这一点,在“十佳演员”们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创作为民,他们倾情追梦;他们尽情演绎舞台人生,他们用心浇灌艺术之花。

熊湉湉:让百姓不出远门也能感受文艺力量

《英·雄》_副本.jpg

《英·雄》片段《喊出一个新世界》。(朱丽萍 摄)

在“百团百角唱百年”的竞演舞台上,来自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演员熊湉湉,带来了民族歌剧《英·雄》片段《喊出一个新世界》。

剧中,熊湉湉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主人公缪伯英临产前,号召工友参与五卅运动的故事,把缪伯英柔中带刚的性格,对理想和新生命的热切与渴望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来。

从2010年“带着紧张和对未来的期许”进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当时为株洲市歌舞团)开始,熊湉湉一步步用实力证明自己。通过参演民族歌剧《江姐》、原创音乐剧《天使合唱团》、民族歌剧《英·雄》等剧目,熊湉湉成功塑造了“江雪琴”“兰大宝”“缪伯英”“肖芷兰”等角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去年冬天,我们在乡下演出,雨夹雪的天气,我打着赤脚就上场了。”熊湉湉回忆起民族歌剧《英·雄》下乡演出的往事:那是一个露天舞台,剧情需要,她需要光脚演出。当时,熊湉湉二话不说就上场演出,把角色英姿飒爽的劲儿演活了。

“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熊湉湉说,“只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到田间地头表演,才能把更多更好的表演带给老百姓,让他们不用出远门,就能感受文艺给予人心的力量。”

李凯丽:观众的笑脸让我找到人生价值

《沂蒙山,永远的爹娘》_副本.jpg

《沂蒙山,永远的爹娘》。(朱丽萍 摄)

2018年参加工作,李凯丽正式从艺的时间不算长,但她已经在圈内崭露头角。

第二届、第三届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声乐类专业民族组金奖,湖南省新人新歌民族组铜奖,长沙市杜鹃花人才工程“青年艺术人才”,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湖南选拔赛银奖,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长沙选拔赛金奖……这次将“十佳演员”收入囊中,李凯丽再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在“百团百角唱百年”的舞台上,李凯丽用高亢嘹亮的嗓音,演唱了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将剧中女主角海棠一角演绎得深入人心。

“在演出过程中,观众欢乐的笑脸,大家热情的掌声,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歌唱演员的人生价值。”李凯丽说,艺术属于生活,也属于人民。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今年,李凯丽所在的长沙市歌舞剧院创排了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创排前期,她和团队成员深入故事发生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听当地人口述历史,这才有了一首首朗朗上口又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

“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我们才能创作更优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李凯丽表示。

张莉:村民的期待让我唱得更加来神

《不屈的吼声》_副本.jpg

《不屈的吼声》。(朱丽萍 摄)

《不屈的吼声》用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常德丝弦来展现戏剧家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历程,剧情铺陈巧妙,引人入胜,张莉的唱腔更是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耳朵,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常德丝弦的名角,张莉演艺成果丰硕:主演的常德丝弦《一封举报信》荣获湖南省三湘群星奖“金奖”,主演的常德丝弦小戏《市长站岗》荣获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小剧目奖”,主演的常德丝弦《今天再唱新事多》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

张莉说,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人民群众,创作的成果也应当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不是凭空说的一句话,这是张莉真实的演出体验。

“有一次送戏下乡,演出地在一座大桥下。当时,天气燥热、环境嘈杂,但村民们都兴冲冲地搬来了凳子。演出中途断电,音响都没了声音。没想到的是,村民们并未离场,而是继续认真观演。”张莉回忆道,“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炽热的眼睛,我也把嗓子往上扯了扯,唱得更加来神。”

张莉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都将继续倾听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艺术之美,并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奉献给群众。

袁金霞:以文化之力汇聚民心

《出发之前》_副本.jpg

《出发之前》。(朱丽萍 摄)

“我的行当是老生,这是我第一次跨行演出。”袁金霞在常德汉剧《出发之前》中扮演了一位行动不便却深明大义的母亲,这是她少有的女性角色。

“坐在轮椅上演绎角色,全靠唱和眼神,老生的苍劲、沉稳的行腔,扎实板正,在述说地震被解救时,注重情境的危急、凶险,冲突性、感染力、与凝重感均在一招一式间,形成生动可信的艺术表达。”有人如此评论袁金霞的这次表演,而这是她多年刻苦钻研所换来的。

1996年, 13岁的袁金霞孤身一人来到常德艺术学校的汉剧班异地求学,开启了自己的梨园梦。她嗓音洪亮宽厚、长相英气,扮相俊美无比,成为了戏曲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优秀的坤生要在舞台上呈现一名男性的表演,在扮相、唱腔、以及对角色的驾驭和表演力度的拿捏,难度远超男性演员,我只能细细地去揣摩,慢慢地去推敲。”袁金霞说,坤生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困难重重。为了展现男性的高大威猛,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酷暑,她都需要穿着“标志性行头”——舞美老师特制的 “胖袄”,脚踩十厘米高靴,不断在排练场中穿梭。

袁金霞说,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戏曲人,她希望以文化之力汇聚民心,让更多人能在戏曲文化的浸润下,品味中华民族的灿烂与兴旺。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