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9月8日讯(通讯员 李青 李永锋 黄莎)适逢暑假,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班的黄旭彪忙里偷闲,大脑里正在计划着该如何进行他的开学第一课,来迎接他的高一新生。路上,偶尔会遇到几位学生家长,他们亲切地招呼着他“黄老师”,黄旭彪知道,这声“黄老师”叫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1949年,黄旭彪的父亲成为一名教师;1982年,受父母影响,黄旭彪“子承父业”,在蓝山二中一教就是39年;2011年,潜移默化中,黄旭彪的女儿黄菲菲毫无怨言地接过了任教的接力棒。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一部分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黄家的学生。
父亲的闪闪传家宝
1949年,跟随着天安门广场那面上升的旗帜,响应着国家的号召,16岁的黄美涛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在黄旭彪的记忆中,父亲黄美涛一直是村里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乡里乡亲对父亲的尊重是黄旭彪对父亲最崇拜的地方。
“十几平方米的教室里,不知道从哪里拆下来的木板支起一张小黑板,细细地涂黑,用石灰代替粉笔,我的父亲,站在黑木板前,擎着教鞭大声地教读,坐在并不舒适的凳子上的学生们齐声跟读,学生们的背影,写满了认真……”黄旭彪说,这是他儿时印象最深刻的景象。
县教育局、二中、大麻中学、龙溪中学……从教44载,黄美涛的教育之路绕了蓝山半圈,也用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数次被评为县优秀校长、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县先进科技工作者。
“他的学生经常会来我们家,聊聊家常,谈谈教学,氛围可好了!”一说到父亲,59岁的黄旭彪就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父亲传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大概就是这教书的快乐吧,就像我们的传家宝,也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忘我的“现在进行时”
“一脸严慈的笑容,不怒自威;一身青春的活力,老当益壮;一颗纯厚的爱心,春风化雨;一腔奉献的热血,执着追求……”这是黄旭彪的学生评价他的话语,也是他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感受。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资深高级英语教师,全国英语口语等级考试(PETS)主考官,省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蓝山二中任教高中英语39年。先后担任英语组长、年级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纪检员、工会主席、副校长,现任主任科员……黄旭彪的履历表上,道出了他对教育的执着和追求。
1982年毕业至今,黄旭彪已任教21届毕业班,培养了廖煜霞、郑拥军、贺长明、周瑜等清华大学生;指导学生参加英语竞赛20余人次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并荣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撰写的《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探索前进》《浅论语篇分析》等6篇论文获市级奖;与人合编出版两部著作《中学生英语学习辞典》《高中英语导析练》。因教书育人成绩显著,黄旭彪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纪检员,2002年获湖南省首届外语教师园丁奖,2003年被评为省骨干教师,2006年被评为永州市首届学科带头人,2009年被湖南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并记二等功。
“每天黄老师都是第一个到学校到教室,夜晚,经常到了一两点钟还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我们的保安换了一批又一批,黄老师的习惯都没有变。”学校的保安介绍说。
青春和热血献给教育事业,勤劳和智慧播撒三尺讲台。刚刚送走了2021届毕业班,又担任2021级新高一的英语教学。如同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一般,他在教育这条路上始终是“现在进行时”。
三代人的执着坚守
教育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承,从父亲黄美涛到黄旭彪再到女儿黄菲菲,从“老黄老师”到“黄老师”再到“小黄老师”,人变了,称呼变了,坚守一线的执着与热忱却始终不变。
“让我高兴的是女儿也和我一样,对于教育事业甘之如饴,觉得这是一项很光荣的使命。”聊到女儿,黄旭彪非常自豪。
黄菲菲目前从教十年,从一名农村特岗教师成长为高中音乐教师,现为县骨干教师、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她勤恳踏实、敬业奉献,个人参赛多次获奖,在2012年、2015年永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独唱第一名、全能一等奖;在2017年湖南省中学生音乐教师现场教学比武中荣获二等奖;在2018年永州市首届名课工程活动评比中,《发现生活音乐之美》被评为永州市名课;2018年,在永州市“一师一优”活动中被评为永州市优课,两次被湖南省教育厅表彰评为“优秀指导老师”,为蓝山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每一次演出的背后都是身心力竭的排练,每一次荣誉都是喉咙嘶哑的坚持。前年正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育系统,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黄菲菲牺牲休息时间,连续指导排练了将近半年的大合唱。她指导的学生建制班合唱队伍过五关斩六将一举获得湖南省一等奖,登上了长沙音乐厅的舞台现场展演,获得了蓝山县学生团队在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奖项背后,是高烧入院的儿子没有妈妈的陪伴,她强忍泪水,放下家庭全力以赴地战斗,用最好的成绩完美诠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奉献!
七十余载作人师,一片丹心育新苗;百年树人成大计,一代桃李谱华章。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祖孙三代教育世家的真实写照,这个家庭里的人民教师们,用心用情,延续着烛光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