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诗人般浪漫,却又似钢铁般坚韧,红色热土上的血色浪漫,在首首或慷慨,或悲壮的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南,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和策源地,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让这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不竭的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网带您从那些或美、或凄却从未放弃信念和理想的诗词中,去感受那段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山河。
红网时刻记者 陈奥男 任晔 陈珉颖 平江报道
学问以先立志为本,
志者心之所行也。
万事必先务本,
立志者即学问之本也。
这是毛简青在他的日文版读书笔记《立志》中写到的一段。毛简青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宣传教育家。一个富绅子弟为什么愿意放弃舒适和安逸的生活,选择投身革命?出生于湖南平江的毛简青用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回答。
“简青同志家颇有钱,都资助了革命”
毛简青故居。
毛简青自幼熟读诗书,心忧天下,把中华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毅然参加中国革命。
1907年,16岁的毛简青一人前往岳州中学读书。在学校里,他关心时政,疾恶如仇,在反对道台、鼓励学潮这些事件中,他总是一马当先。在同学中以性格倔强思想进步著称,有胆识,人称“毛大炮”。
1913年,毛简青与妻子吴淑坤东渡日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读书期间,他刻苦学习,精通日文、英文和俄文,成为同学们推崇的“学有根底”的人物。
毛简青的留日同学凌霞新追忆他时,说毛简青每晚读书到深夜甚至鸡叫,天一亮他又将同学们叫醒晨读,当时同学们笑他是“书呆子”,还戏谑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毛简青严肃地说:“中国民众再不能愚昧,要解脱思想绳索,就必须多读书,学成后早日回国唤醒民众,共谋民族利益,不枉为中华子孙。”
1921年夏,毛简青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在长沙任教。在李六如的介绍下,他结识了毛泽东和何叔衡。1921年,毛简青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期间,毛简青被湖南审计院聘为审计员和省财政厅经济股长,月工资已达300元。但他只拿20元留作家用,其余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党费,甚至还从平江老家拿钱资助党的活动。谢觉哉曾这样写道:“简青同志家颇有钱,都资助了革命。”
“为了四万万同胞之大家,唯有拼力奋争,方能振我中华”
毛简青主编的《红旗日报》。
1925年,组织上派他到广西梧州从事党的工作。毛简青到梧州后,同谭寿林等一道,建立了广西最早的一个党的支部——梧州支部,后来又成立了梧州地委。在梧州地委领导下,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党组织都先后建立和发展起来。他还同当地党组织一道,培养革命骨干,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工农运动,推动了广西地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1928年6月,毛简青到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毛简青以湖南代表团书记的身份,任主席团委员。回国后,毛简青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负责与共产国际东方部米夫的联络并指导日共中央工作,兼党中央日、英、俄等国文字的翻译。后来,毛简青到全国互济总会工作,兼任互济会日报编辑工作,联络鲁迅、杨度等加入互济总会,架起了党外革命者同党联系的桥梁。
1931年,毛简青从党中央调到湘鄂西省委,负责主编《红旗日报》。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革命所为何事?不就是家吗?但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国家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四万万同胞之大家,唯有拼力奋争,方能振我中华......”一年后,毛简青牺牲于湖北洪湖瞿家湾,年仅41岁。这封家书,也成了他留给妻儿的遗书。
毛简青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在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的今天,我们也应当走出“舒适区”,拒绝安逸,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