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课上,张扬教孩子们通过地球仪“认识”世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肖星群 廖思思 李明 涟源报道
3月17日课后,在娄底涟源市桥头河镇一校园内,教师张扬正带着孩子们进行摄影实践活动,丰富“双减”政策下孩子们的才艺。孩子们对镜头里自己的生活场景感到非常新奇高兴,乍暖还寒,却丝毫不影响孩子们渴求才艺的热情。
2000年,张扬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石狗滩小学任教。2009年,本土一名摄影家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刊发的新闻图片,深深触动了学生时代就有摄影爱好的张扬,“原来镜头可以把身边的好人好事新风尚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他立马花费一万多元买了一台数码相机,这差不多是他当时一年的工资。
为了掌握摄影技术,张扬在寒暑假及一些休息日子,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如何拍出真实感、现场感和唯美感。“学有所成”后,在桥头河镇的乡间小道和一些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背着相机记录生活和大事件的身影。2014年,他成功签约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摄影师。此后,他采写的新闻开始登上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
成绩的取得,除了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还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张扬身在基层也就沉在基层,因此,刊发的图片新闻多为反映人间的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2014年的摄影报道《一位乡村残疾邮递员的“五一”节》,2015年的《27岁青年体重不足25公斤》,2016年的《37年如一日带病坚守袖珍学校》等新闻,因为视角独特,真实感人,曾引起社会较大反响。其中,《37年如一日带病坚守袖珍学校》在新华网发表后,主人公廖碧玉老师的事迹被广泛关注并广为流传。2018年,廖碧玉也成功登上敬业奉献“湖南好人”光荣榜。
2017年6月底,涟源市全境遭到百年不遇暴雨袭击,多个乡镇受灾严重。张扬不顾大雨和泥泞,一有时间就用镜头记录党员干部、商户、民众通宵鏖战清洁家园的场景。多次深入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拍摄灾后重建的场景,深入伏口镇山体滑坡处拍下官兵、干部守护百姓生命的感人场景,并及时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推送,为全市灾后重建工作汇聚了强大正能量,得到了涟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
从事业余摄影13年来,张扬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杯。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正值寒假和春节期间,张扬全副武装前往高速路口、乡村地头,宣传抗疫英雄事迹、记录白衣天使、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生动画面,展现了一名教师摄影师的责任和担当。
涟源市辖区内的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内的湘浙白茶基地经过他在新华社、湖南日报、娄底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白茶品牌知名度大增。“经过张扬等本土摄影师的宣传推介,公司白茶线上销量每年增长超过10%。”企业负责人严建胜充满感激地说。
张扬说摄影只是他的爱好,是“副业”。张扬不但“副业”精彩纷呈,教书育人“主业”也同样捷报频传。入职以来,张扬既教过小学也教过中学,既任教过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又同时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导主任工作,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德育工作,都受到了同行以及家长的赞许。2016年、2021年分别被娄底市教育局评定为娄底市首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娄底市第二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所教班级成绩年年在全镇名列前茅。
不少学生也因为学校有这么一名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的编外摄影记者而变得更加开朗、爱学习。“我要向张老师学习,学好摄影技术,把祖国和家乡的大变化用光影定格。”六年级学生郭卡说。郭卡以前由于家庭原因变得性格内向,在张扬的鼓励下学习摄影。有了一门兴趣爱好,郭卡不但学习进步了,性格也变得开朗大方,让同学感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课后,张扬给孩子们讲解摄影知识,进行摄影实践指导。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进行新闻采写工作的13年间,张扬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作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过得硬的精品力作,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地级媒体发稿1300余篇,还多次登上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头版。在讴歌真善美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建设美好涟源的信心和动力。由于宣传工作出色,他多次被涟源市、娄底市宣传部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连续9年被涟源市、娄底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系统宣传先进个人。日前,被娄底日报评为“十佳”通讯员。
回顾自己成长的每一步,张扬表示,成绩只属于过去,在今后的岁月里,将继续开拓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学做水平,以更高的热情、最佳的状态,干好自己的“主业”和“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