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春风千万重

2022-04-11 09:20:04 湖南日报
作者:姜协军 周月桂 李伟锋 编辑:周怡琳
字号:

图①3月11日,十八洞村梨子寨春色。童迪 摄

图②3月6日,十八洞村村民在排练舞龙。童迪 摄

图③2016年12月5日,十八洞村苗家妇女飞针走线,绣制苗绣产品。郭立亮 摄

3月5日,十八洞村竹子寨,游客在姐弟农家乐用餐。童迪 摄

◎ 历史瞬间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乡亲们。

时令虽是深秋,武陵山区深处的十八洞村,却迎来一场“春风”。

在梨子寨村民石拔三家中,总书记坐下来同她算收支账,并察看她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在施成富家前坪,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云雾炊烟,缓缓舒卷。大山深处的苗寨,像在深深吐纳、静静生长。

一声锣响,鼓钹齐鸣,金色高音一路升调,冲上寨子上空;大红大绿的舞龙舞狮,摇头晃脑绕村寨而行。

4月,花垣县十八洞村里,处处春意融融。蜿蜒的石板路平整洁净,青瓦木屋错落雅致,春节的红灯笼还张挂在各家屋檐下,使寨子更显喜庆温暖。

村民正排练迎宾鼓舞,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准备。婴儿们被放在竹背篓里带出来看热闹,山风吹着他们红润的脸,眼里映着一整个明亮的春天。

“精准扶贫”,4个红色大字,镌刻在梨子寨的石壁上,也生根在苗寨的土壤里。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从此,这个曾经封闭落后的湘西小村庄,成了中国反贫困事业进入“精准扶贫”阶段的起跑点、试验田,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春风浩荡,山河辽阔。精准扶贫首倡地,正奔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

山门洞开,春风入怀

“十八洞的变化太快了,解说词差不多月月都要更新。”作为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施进兰欣喜地记录着村寨里新鲜生动的每一天。

但无论解说词怎么更新,故事总会从2013年说起。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而十八洞村,更是“穷中之穷”。至2013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集体经济空白。

置身十八洞村所处的茫茫大山,被层峦叠嶂包围着,不难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寻求“出路”的渴望。

山坳沟壑间,村民们艰难地扒拉出几丘薄田。为了高坡上那一亩三分地,龙拔二要一次次把“铁牛”拆成零件,用背篓分几次背上山,再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组装起来。劳作结束,又把机器拆散,一趟趟背下山。

湘西女孩大多能歌善舞。龙拔二原本是位苗歌好手,然而日子过得太苦,嫁入十八洞村后,她几乎已经不唱苗歌了。

一年又一年,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年久失修的木房子,颜色越来越暗沉。贫困似乎像大山一样,沉重、巨大,不可撼动。

贫困有多沉重,变化就有多震撼。

时间来到2013年深秋,一场历史巨变拉开序幕。

就在村民施成富家的前坪,在200多岁老梨树的见证下,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表示: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要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重重大山锁闭的村庄。

山门洞开,春风浩荡,搅动沉寂千年的人心。一场划时代意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从这里打响,十八洞村开始了“每天都有新变化”的生活。

进村的道路拓宽了,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改造后的民居更显苗家风情,无线网络覆盖全村,银行、电商服务站开到了家门口……

年轻人顺着宽敞的村道回乡了,一批企业法人、电商网红、乡村工匠、农民讲解员、非遗传承人等成长起来,总书记关心的大龄青年也陆续“脱单”。

一年又一年,春风年年到。2016年,十八洞村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出列的贫困村。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较2013年翻了十多倍。

古老的苗寨用短短几年时间,摆脱了束缚千年的贫瘠。

2022年4月,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龙拔二在自家的农家乐院子里整理花草,绣球花已经有了花苞,即将开出饱满花球。现在,她再也不用背“铁牛”上山了,家里的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守着农家乐收入也颇丰。

此刻,春天的阳光下,忙着手里的活,她愉快地哼唱起来自编的新苗歌。人们分明听得出苗歌里温暖明亮的调子。

种桃养蜂,恰趁春风

对于地道的农人来说,春天一到,总要种点什么。

小小的油茶苗,一株株栽进十八洞村的山林,像找到了家一样妥帖。

“总书记说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们村山多田少,种粮种菜没多少地,种树最合适了。”十八洞村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理事长龙书伍说。

十八洞村发展产业,早年间没有条件。

“养猪的人都盼猪肥,但十八洞村从前养猪就怕养得太肥。”龙书伍说,村路崎岖难走,人出个村都不容易,一头大肥猪,需要五六个壮汉才能抬出山。

2013年以来,十八洞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依山而建的通村公路还入选了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遇到了新时代的春风,村民们自主创业的热情高涨。2013年底返乡的杨超文,开了梨子寨第一家农家乐,可谓领风气之先。

彼时十八洞村的建设刚刚启动,游客不多,加上经验不足,杨超文的第一家农家乐没开多久就歇业了。

“条件还不成熟,太心急了。”杨超文没有气馁,在村里试着种蔬菜、果树,虽然都没有什么起色,他却觉得“学到了不少东西”。

直到看到村里游客渐渐多了起来,2016年,杨超文又重办农家乐,这一次生意做起来了。

杨超文既是买菜的,也是洗菜的、做菜的、洗碗的、收账的,里里外外地忙,人累得又黑又瘦,精神头却更足了。他买了梨子寨第一辆私家小轿车,又在村里开了农家乐分店——店名“感党恩”。

近两年的疫情让农家乐生意受到影响,但杨超文很有信心:“疫情总会过去,只要路子对头,总会赚钱的。”

眼下,杨超文又在忙进忙出,种菜、酿酒、晒腊肉……耐心等候旅游旺季的到来。

跟杨超文一样,大家的创业都没少周折。刘青长承包50亩地种植迷迭香,龙先兰建过一个游泳池,龙金彪种过白芨、辣椒等等,这些项目效益都不及预期,但没有人因此止步。

今年,龙先兰打算继续干回“老本行”,扩大养蜂规模,龙金彪准备改种油茶,刘青长早早地将承包的田地除了草,种下新的作物……

在不断摸索中,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弄明白了。种猕猴桃、养蜜蜂、养黄牛、绣苗绣、建山泉水厂等,这些切合十八洞村实际的产业,为整村脱贫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长最迅速的,是旅游业。这几年,十八洞村游客越来越多,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村里山高地少,种粮食困难。凭借一方绿水青山,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村里引进规划设计团队,对全村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基础设施现状,进行精准摸排,以此为基础编制实施规划。

梯田蜿蜒在山坡上,青石板路通往各家各处,木屋青瓦古色古香……十八洞村不搞大拆大建,立足传统苗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

去年,十八洞村与矮寨、德夯大峡谷景区一起,晋升为5A级旅游景区。施金通说,这为十八洞的乡村振兴设定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沉睡多年的“十八溶洞”有望在年内开放,峡谷栈道设计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正在建设,当戎寨田园综合体、飞虫寨文化广场已经动工……轰隆的声响中,挖掘机翻出棕红色的新鲜泥土,在山地上雕塑未来的样子。

新程壮阔,长风万里

春天,距离十八洞村30多公里的合兴村,千亩茶园里,一枚枚尖尖的茶芽冒出来,绿得人心荡漾。

这些茶叶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十八洞黄金茶”。

“春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清明前后的茶,品质最佳。”合兴村党支部书记麻妹英说。

合兴村以前也是个贫困村,麻妹英没少跑去十八洞“取经”: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跟十八洞种猕猴桃的模式很像,合兴村茶园的树苗和肥料由县里统一提供,村里出工管护,龙头企业保底价收购。

这些年,合兴村跟着十八洞村发展苗绣,搞种植、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不止是合兴村,在十八洞黄金茶品牌带动下,花垣县发展了10万亩茶叶,“茶旅一体”还将连接起花垣的村村寨寨。

“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和经营,打造‘飞地经济’,是十八洞村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十八洞村第一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总书记曾特意嘱托十八洞村,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风起十八洞,“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带动了一批“十八洞姊妹村”脱颖而出。新化县油溪桥村、永顺县高坪村、桑植县红军村等,借鉴十八洞村“解题思路”,旧貌换新颜,从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特色村庄。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迸发出强大生命力,也引发国际关注。

2018年夏天,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特意来到十八洞村,实地探寻“精准扶贫”中国经验。

一年后,本扬给十八洞村村民寄来一封信,称呼大家为“亲爱的同志们”。本扬说,当前,老挝正在全力开展扶贫脱贫,致力于摆脱欠发达状态,十八洞村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联合国大会2018年通过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将“精准扶贫”理念和实践写入其中。

“十八洞村以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在人类战胜绝对贫困的征途上树起了一面光辉旗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虢正贵说,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实践,成为向全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注脚,闪耀着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时代光芒。

“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去年5月,田晓被选派到十八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新的起点上,年轻的第一书记踌躇满志:要继续讲好十八洞村的故事,探索“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经验。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十八洞村正走在一条更为开阔的大路上,从精准扶贫的精神硕果中汲取接续奋进的力量,由精准扶贫样板向乡村振兴样板再发力。

春风正劲,新绿满山,每一寸土地都在焕发生机、积蓄力量。

◎青年观察

听见乡村拔节生长的声音

罗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去十八洞村之前,已经在新闻报道中无数次熟悉了那个村庄——精准扶贫首倡地、新时代的红色地标、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漫山的野樱花正灿烂,汽车沿着从山腰开凿出来的柏油路驶进村口。与春天的雨雾和柴火气息一起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古老苗寨焕发的青春气息。

青春十八洞,到处都是乡村拔节生长的声音。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我走进了石拔三“大姐”家、施成富老人家、杨东仕老人家,走过感恩坪、精准坪……那些报纸电视上的名字或画面,就是我眼前一个个鲜活的人和场景。

施成富家的前坪,是当年总书记与乡亲们座谈的地方。在刻有“精准扶贫”四字的石头旁,我倚栏眺望,深谷含幽,沟壑遍布,村寨嵌在山脊上。那一刻,深深体会到了千百年来苗寨人摆脱贫困走出大山的渴望。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

曾经被认为“扶不上墙”的苦孩子龙先兰,苦学养蜂技术,成了乡村致富带头人,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电商创业的95后大学生施康,成立了“十八洞村返乡人”工作室,探索直播带货、制作短视频,把新鲜的经验和视野带回家乡……

4月的十八洞村没有闲人,整理农田、装修农家乐、排练迎宾鼓舞、参加技能培训……走遍村子,人人脚步匆匆。

我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对于乡村振兴的想象,就这样落在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细节中。能够用我的笔书写这么精彩的时代故事,多么有幸!

十八洞之行对我而言,是对新闻职业理想的一次深度探索和确认——做新时代的记录者、传播者、实践者,以吾辈之青春,续写这盛世繁华。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