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建五局工程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对“中建造石机”生产的产品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通讯员 尹瑶 摄
一块看似平平无奇的灰砖,背后凝聚着高科技的力量。4月11日,记者走进中建五局工程创新研究院,技术员们正在检测“中建造石机”的产品质量。
采用“中建造石机”,可以将高含水率的流态盾构渣土,在不脱水的情况下直接固化成各种形状的免烧砌块,是变废为宝的神器。下个月,这项技术将在长沙地铁1号线北延线建设中得到应用。
这正是雨花区依托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去年,雨花区完成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159.39亿元,同比增长188.5%,居全省第一;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478家,居中心城区第一。
日前,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2)”榜单。长沙市有5个区上榜,其中雨花区居第21位,是全省排名最靠前的区县。
事实上,雨花区内科研机构、高校院所资源并不丰富,但通过大力推动实用性研究转化落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雨花区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注重实用性,应用成果就地转化
“与高校主导的基础性研究相比,企业的科研更注重实用性,这是最大的差异。”中建五局工程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水生介绍,以“中建造石机”的应用为例,改变了传统盾构渣土处置成本高、环境污染危害大的状况,经过碾压破碎、加固化剂搅拌和浇筑成型等工序,盾构渣土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块块路面砖,实现变废为宝。
企业发展靠的是竞争力,其中科技竞争力是核心。2020年,中建五局在行业内率先成立集科技研发、技术集成研究、技术咨询、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实施平台——工程创新研究院。“十三五”期间,中建五局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7项,其中两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5项,取得专利授权1126项,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上百亿元,占雨花区全年的66%以上。
“最近,几乎每天都有催单电话。”记者在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时,营销中心总经理李波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连日来,由该公司独家生产的高纯甲基嘧啶磷供不应求,来自巴西等地的国际订单更是已经排起了长队。
高纯甲基嘧啶磷是一种低毒有机磷杀虫剂,可广泛用于粮食仓贮、卫生消杀、大田作物等领域的害虫防治,对于保障和护航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从2008年启动技术创新以来,研发人员不断改进和提升合成工艺和产品品质,产品纯度已从最初的88%提升到98%,变危险工艺为安全清洁生产,在国际上相当有竞争力。“湖南海利的前身是湖南化工研究院,正是基于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实力,目前集团主导产品的制造技术95%来源于自主研发。”湖南海利旗下的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首席专家陈明介绍。
打出组合拳,鼓励支持科技创新
像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样的研究院所,除了自身产生科技成果外,也是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重要环节。记者从雨花区了解到,该区有省、市级设计院所15家,在长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都集中于此,其中不乏中国电建中南院、中机国际这样的行业龙头。
尤其是在东塘片区,以地铁东塘站为圆心,周边2公里范围内汇聚着湖南水电设计院、湖南省冶金规划设计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研究院所。
正是基于此,雨花区计划依托域内设计院所,采取一中心(科创公共服务中心)、一基金(科创基金)、一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一体化运作模式,汇聚东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工程设计等科创要素,打造东塘工程技术创新智谷。未来,长沙将绘就“东有马栏山、西有大科城、南有创新智谷”的科创新版图。同时,依托东塘工程技术创新智谷,雨花区还将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为科创企业搭建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雨花区对科创产业有真心实意的服务,更有真金白银的扶持。记者从雨花区科技局了解到,今年,雨花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植奖励办法》,设立了科技创新奖、科技平台奖、高新企业奖,预计兑现1亿元以上。此外,雨花区还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对前景好、潜力大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及项目进行帮扶,首期已到位1亿元。未来,雨花区将争创省级创新城区,并依托跳马绿心片区开发,加快推进金屏生态新城建设,打造科创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