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润物无声,人才洼地云蒸霞蔚丨解码娄底经开区③

2022-05-28 00:22:16 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胡冲 李响炮 编辑:刘良骏
字号:

编者按

娄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取经于五湖四海,求索于六合八荒,借鉴成功经验、吸取真知灼见,才能更快地找差距、补短板、促转型、增活力,激发创新的“源动力”。娄底经开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了发展的集聚与裂变。

图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冲 李响炮 娄底报道

只有克服“项目冲动”,才能有好项目;只有克服“政绩热情”,才能出真政绩。今年以来,娄底经开区共引进新项目41个,合同引资167.5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个,市级重点项目15个,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下游需求减弱,但是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娄底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在逆势上扬。

那么,娄底经开区何以获取逆周期的好数据?首先是大盘够稳,其次,营商环境够好。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交通物流体系越来越发达完备,新兴制造业对港口、实体资源的依赖远不如过去,这也使得区域之间的PK,由过去资源、区位等硬参数的“华山论剑”,切换到营商环境、人才政策等软实力的比拼。

娄底如何在新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娄底市委书记邹文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超群多次要求,要主动挑担子、想办法、解难题,对标全国最优营商环境标准,加速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办事不出园、检查不入园,给企业一个安静的发展环境

一手抓项目建设“牛鼻子”,一手抓场域载体“强磁场”。

娄底经开区作为娄底全市民营经济的主要集聚地,一共有各类民营企业3800多家。

图片

▲ 娄底经开区第一工业园。

民营企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泰新材、五江高科,它们要么已经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么离“小巨人”仅差临门一脚。但是它们有共性特点,都是伴随娄底经开区成长起来的“老牌”民企,对经开区的营商环境,从过去到现在从纵向到横截面,它们都更有发言权。

“办事不出园,检查不入园,让企业安静发展,专注做好企业自己的事情。”谈到经开区的营商环境,入园已经近20年的湖南五江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志义向记者如是说。

五江高科一直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其产品目前已经占到国内行业市场的“半壁江山”,肖志义坦言,正是受益于娄底经开区营造的发展环境。同时,经开区又能在政策指导等方面为企业兜底。

无独有偶,位于娄底经开区群乐街1号的三泰新材,从20年前的小作坊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目前手握16项发明专利,还有50项正在受理。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这背后不仅凝聚着企业家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更与娄底经开区的营商环境须臾不可分离。

而像浙湘新材高牌号硅钢项目,投资巨大,从建成到投产,用时不到7个月时间。公司总经理曹齐亮满脸笑容地说:“这就是娄底经开区的速度!”

图片

▲5月15日,娄底天然气直供项目在娄底经开区开工。

近日,娄底天然气直供项目在娄底经开区开工。作为湖南首个天然气直供项目,设计年输气量2亿方,供气范围为华菱涟钢公司整个厂区,计划今年9月投产,将更加有力保障园区和企业能源供应,降低经营成本。

同时,娄底经开区按照“应减尽减、应降尽降,确保应享尽享”的原则,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把经营成本降下来、把发展空间拓出来,并且开通政策兑现“直通车”。过去三年,累计兑现资金7.75亿元,减税降费10亿元以上。

图片

▲ 娄底经开区高铁南站片区。

今年以来,围绕建设全省营商环境优秀城市的目标,娄底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全力推进“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落实到娄底经开区,则产生了项目专班制度,组建一支团队24小时为企业服务,由企业和公众对服务进行不记名打分,企业家们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从千方百计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到沉下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是娄底经开区为了让今天的项目变成未来的产业链,而精心构筑的发展“闭环”;这也是今年以来三一配套、VAMA二期等38个重大产业项目,在娄底经开区快速推进的原因所在。

“用心用情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娄底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肖雄杰表示,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用好“母亲式服务”是上演发展 “激情与速度”的不二“法宝”。

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娄底经开区大有可为

筑巢凤自栖,花香蝶自来。

一个企业到某地投资,项目、生产线,都是用真金白银搭建出来的。

今年4月中旬,娄底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以更加有力的保障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奋力打造全省人才副中心城市。

图片

▲娄底市委人才工作会议。

娄底打造全省人才副中心城市,是作为工业之城打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所在,也是娄底经开区建设“五好园区”、贯彻“以亩产论英雄”理念的方法论所在。如何汇聚一个“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系统,娄底经开区大有可为。

记者梳理了娄底当地媒体报道和娄底经开区官网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娄底经开区人才工作其实有章可循,并且行之有效,总结如下:

内部挖潜:

近两年评选出14名“经开区工匠”。通过传帮带,探索新型学徒制,年均培训学徒500余名。

就近取“材”:

企业与娄底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院等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定向培养急需人才,每年为企业培训1000余人。

筑巢引凤:

组织企业赴长沙、武汉等高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开展专场招聘,引进5名以上关键人才;2021年为企业引进高级技工以上专技人才100多名。

为了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娄底经开区出台了“专精特新”人才、技能人才引进培育等扶持政策,建设5000㎡的专家楼,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新购住房补贴、生活补贴、企业引才补贴。

图片

▲ 正在建设中的娄底经开区人才专家楼。

推进创新要讲“源动力”,招引人才要有“爆发力”。

娄底经开区组织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正在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高管及技术核心人员所缴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按年度的100%或50%给予奖励,“不管企业给人才的年薪是50万还是100万,所缴个税地方所得部分,我们都会退税。”

按照“企业没有想到的,我们必须想到;企业想到了的,我们必须做到”的要求,娄底经开区及时回应企业诉求,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母亲式”服务温暖。

图片

▲ “一件事一次办”提升政务服务“软环境”。

生产要素良性循环,企业强起来,人才留下来。

“要用一流的业绩推动园区在全省争先进位。”娄底市委常委、副市长、娄底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何锋掷地有声。

娄底经开区还将继续加强与园区企业的对接,特别是中小企业,帮助他们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向科技主管部门申请相应经费,与高校深度合作,在园区形成一个产学研相生相融、人才培育成长的良性生态。

筑好营商环境之“巢”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娄底经开区正以一域之光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局添彩,循着美好蓝图破浪前行。

放眼未来,顺势而为。

产业要素纷纷集聚,持续诱发裂变效应,推动娄底经开区产业的迭代升级。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企业“转”出了发展的壮大之道,园区“转”出了强根固基的全新赛道。

螃蟹稿文尾新图.gif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