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醴陵,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釉下五彩瓷,正是产于此地。
千年窑火,传承不辍。如今的醴陵陶瓷,深深融入时代潮流,逐渐形成了多点开花、一链串珠的格局。只争朝夕,未来可期。瓷都醴陵正以陶瓷特色小镇为总揽,加速迈进县域经济千亿时代,把醴陵陶瓷的名片擦得更亮。
红网时刻推出专题报道《遇见·千年醴瓷》,用镜头与文字,记录千年瓷都醴陵的新故事、新气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胡弋 醴陵报道
醴瓷之脉,流转千年。始于东汉,雄于清末。
在醴瓷发展历程中,矗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追溯陶研所的前身,公元1905年,秉熊希龄先生实业救国梦想,“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先后在醴陵成立,并聘请景德镇的技术工人,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和技师。
1907年,湖南瓷业公司成功创烧出釉下五彩瓷,入选清廷皇宫为皇室御用瓷。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斩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历经战乱,湖南瓷业公司倒闭,醴瓷繁盛景象衰退,釉下五彩瓷生产被迫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醴陵陶瓷研究所组建成立,1983年更名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陶研所的横空出世,让醴陵釉下五彩瓷第一次重获新生,并成为全国知名的陶瓷科研院所。这里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制作了生活用瓷及国家礼品瓷1500余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官窑,代表着湖南省乃至全国釉下五彩瓷最高工艺水准。
陶研所是醴陵陶瓷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吴寿祺、徐协和、唐汉初、林家湖、邓文科、郭玢、罗景炘、丁华汉、熊声贵、邓景渊、陈扬龙、王留仙、唐锡怀、佘华、温月斌等代表性人物。这里还走出25名国家级大师、90多名省级大师,他们挺起了醴陵陶瓷发展的脊梁,实现了醴陵陶瓷的腾飞。
2020年6月,原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整体成建制划转醴陵市人民政府管理,百年陶研所“再出发”。
“陶研所的历史变迁,与醴陵釉下五彩的诞生和发展息息相关。醴陵当代每一位陶瓷大家,都与陶研所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人才、技术、科研各个方面,陶研所就像醴陵釉下五彩的一台‘发动机’,起着强劲的驱导作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陈志强说,“新时代,陶研所将通过传承与创新,把醴陵陶瓷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今天,走进陶研所,这里的大师们每天都在潜心创作。陶研所已经成为集合陶瓷检测研发、展示交流和教育培训的多功能综合平台,主要围绕产业共性问题和产业链的空白区域,开展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设计创新。目前,陶瓷检验检测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工艺设计中心已经入驻陶瓷艺术大师27人。
在一代代醴陵“瓷人”的钻研努力下,陶瓷产品不再是传统观念的锅碗瓢盆。醴陵陶瓷除了在生活器皿和艺术作品方面大显身手,在先进陶瓷、电瓷等工业技术上也大有作为。氧化锆、氧化铝、碳化硅等陶瓷新材料产品已应用到医疗器械、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手机配件等领域。
“未来,我们还将着力打造和完善国家级陶瓷检验检测中心、原辅材料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以及工业艺术设计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5大业务中心,引领陶瓷产业发展。”陈志强介绍,新时代的陶研所将瞄准“建成国内一流、开放式的新型研发机构”总目标,真正实现“传承、创新、开放、共生”的经营理念。
来源:红网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