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8日讯(通讯员 刘铭君)连续多日高温红色预警让市民直呼酷暑难耐,随之而来的是“热射病”的层出不穷,因“热射病”导致病危甚至死亡的病例也数见不鲜。
8月15日上午,株洲市荷塘区一位86岁的陈奶奶就不幸中招,年高体弱的陈奶奶独居在家不喜开窗通风,且不开风扇及空调降温,突发的意识障碍及口唇抽搐让前来探望的家属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并立即拨打120急救。
市人民医院120出诊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快速识别患者为“热射病”,立即将患者脱离现场热环境且测量体温(40.5℃),并予以积极有效降温、快速液体复苏,随后紧急转运至急诊科进一步抢救。
急诊科胡主任急救团队迅速给予冰敷、冰水擦浴、冰盐水输注等措施有效控制体温,同时完善实验室等检查评估病情,申请多学科会诊协助诊治,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后,40分钟内体温降至38.6℃,陈奶奶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医护的护送下转至住院病房继续治疗。
近日急诊科已收治多起这样的病例,但是尽管“热射病”之患猛如虎,我们也大可不必谈虎色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接下来让我们去揭开这高温杀手的神秘面纱吧。
健康科普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
这位陈奶奶就是经典型热射病,其易感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1)个体因素:
①基础疾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
②年龄:如老年人、婴幼儿;
③防暑意识不足:如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
④脱水: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低,易脱水;
⑤超重或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或<18.5;
⑥户外劳作:如外出干农活等;
⑦药物影响: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⑧特殊人群:如孕产妇、卧床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
(2)环境因素:
①居住环境:高温(湿)、通风不足或条件差:
②强烈的太阳辐射: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5~10℃等。
为什么会得热射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发作、昏迷等;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等。
3、其他症状: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 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现场应该怎样急救处理?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在试图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1、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
2、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如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患者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3、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如果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预防为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