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思想,总是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和全新定位,寓意深刻,影响深远。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湖南十分重视新时代红色地标的引领作用,把岳麓书院打造成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
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
2020年9月17日,细雨飘飞,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千年学府,望着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
2000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记述古人传承文化、求索真知的故事。
1917年,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彼时,青年毛泽东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其熏陶,常在此思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方法。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髓,首先在这座千年学府缘起和升华。
▲ 2020年9月17日,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调研。(图片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调研时,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的重要论述,为岳麓书院标注了新标高,为这座千年学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铸就辉煌的重要法宝。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学的阐述,明确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943年,“实事求是”被毛泽东题为中央党校的校训。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立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近代百年苦难的中国开始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 高悬在岳麓书院讲堂前的“实事求是”匾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陈佳祺 摄)
今年5月,湖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若干措施》,提出“把岳麓书院打造成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赋予这座千年学府新的使命。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现场“授课”,为岳麓书院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引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考察时,湖南大学师生正在此地上移动思政课,总书记现场为师生上了一堂既深刻又生动的“思政课”。
“早期的《共产党宣言》,主要还是一批革命家在苏联看到的苏联版本,把苏联的东西直接拿过来就用,就好比我们习惯喝白酒、二锅头,他们却习惯喝伏特加,会不适应。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这样领导中国革命,不结合中国实际,就会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用“伏特加”“二锅头”的形象比喻,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重要性。总书记又列举了“小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耳熟能详的概念,指出这些概念都是从文化经典中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师生们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这样教导师生,他自己一直率先垂范,特别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成为重要内容。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与师生们亲切交流,为学校开设的移动思政课堂点赞,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图片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对岳麓书院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新注解,让这扇重要窗口成为湖南在新时代人才不断喷涌的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即将离开校园时,他站在岳麓书院门口,面对大礼堂前面的莘莘学子表达了希望与祝福:“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我说这个‘于斯为盛’,‘斯’不仅指原意所表达的‘这个地方’,在现在的背景下,也是指‘这个时代’。”
▲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陈佳祺 摄)
湖南人才辈出,近代以来留下了“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佳话。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走出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进入新时代,湖南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了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新注解,赋予其“时空”概念,不仅激励岳麓书院,也激励湖南全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选才用才机制,让新时代人才不断喷涌,不断续写“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荣光。
▲ 岳麓山上松涛阵阵,岳麓山下书声琅琅。(陈佳祺 摄)
薪火相传,致知力行。
岳麓书院,古木参天,生机盎然,游人络绎不绝。人们或驻足于楹联碑文前聆听跨越千年的故事,或徘徊于讲堂学斋感受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岳麓书院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物,让岳麓书院这块宝地赢得千年美誉。
如今,岳麓书院作为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继续用思想的火炬,照亮崭新的时代。
▲ 鸟瞰岳麓书院。(陈佳祺 摄)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
湖南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着、发扬着实事求是精神,直面时代之问,勇担为民之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总策划:贺弘联
编 审:唐炎林 黄轶
撰 稿:谭忠欣
制 作:唐瑶 郑玉焓 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