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湖南博物院公布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新发现带有成句吉祥语字样的丝织品。近日,该院专家研究发现,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裞衣两笥”中的菱纹绮丝绵袍上,织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长沙马王堆汉墓不断带给世人惊喜。11月2日,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向记者展示了两片丝织品残片。
这是辛追夫人儿子利豨随葬衣物上的残片,70多片残片属于一件褐色菱纹绮丝绵袍——一件小绵衣。衣物上面织了80多个字,目前能辨认的字组合起来是“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喻燕姣介绍,这是目前我国出土的丝织品中,发现的最早的成句文字,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出自辛追之子墓葬,寄托西汉百姓美好愿望
织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文字的褐色菱纹绮丝绵袍残片,来自马王堆汉墓三号墓西边厢的竹笥。三号墓的主人是利豨,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和夫人辛追之子。这些衣服均为裞衣,即给死者送葬的衣服。
“过去,大众比较熟悉的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其实,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更多,装有丝织品的竹笥有12个,一号墓只有7个。丝织品难以保存,三号墓没有一号墓的密封性好,里面的丝织品大都腐烂,基本上都是残片。”喻燕姣介绍,这次发现文字的丝织品残片有70多片被考古工作者标记了同样的编号,且纹饰一致,明显属于同一件褐色菱纹绮丝绵袍。这件衣服衣面为菱纹绮,中间为薄薄的丝绵,里子为细绢,目前发现了80多个字。
当天展示的2片残片中,左边一片长31厘米,是褐色菱纹绮丝绵袍残片中最长的一片。借助专业设备,从上至下,可依次辨认出“如”“意”“长”“寿”4个字。在右边的残片上,则织有“无”“寿”等字。
上世纪90年代,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锦上,也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8个字,字体为汉隶。学者据此认为,汉锦的年代是东汉末期或者魏晋时期。
而此次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褐色菱纹绮丝绵袍残片上的“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8个字是典型的篆书,比马王堆汉墓帛书字体的年代要早一点,比尼雅遗址出土的汉锦早了几百年,是目前我国出土的丝织品中发现的最早的成句文字。
为什么织造的文字是吉祥话呢?喻燕姣分析:“马王堆三号汉墓下葬的时间为公元前168年,是汉文帝时期,也就是西汉初期。这时候,国家经历过战争,经济凋敝,人们都希望社会太平安定,自己生活如意、健康长寿,就把这些美好的愿望织在了丝织物上面。”
反映汉代高度专业化的织造水平
马王堆汉墓最有名的丝织品,非一号墓出土的素纱单衣莫属。
丝织品有绢、纱、罗、绮、锦等多个种类,需要不同的织造机械。素纱单衣采用的是绢的制造工艺,而此次三号墓发现的文字是织在绮上的。
绮是在平纹地起斜纹花的单色丝织物。“此前,我国发现有文字的汉代丝织品多是汉锦,年代大多为东汉,在新疆发现比较多。”喻燕姣说,这是首次在绮上发现丝织文字。因为是死者的丧葬服,衣服在裁剪的时候比较仓促,个别地方的绮面缝反了,其上的字是反的。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时间是1972年至1974年,为何时隔50年后才发现这些文字呢?喻燕姣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物残片,整理难度极大,因此编写发掘报告时只挑了极少部分保存较好的收录于报告中。根据现在的初步整理,马王堆汉墓的丝质衣物、用具和大量丝织品碎片约有2.4万件,其丝织品的研究还处于整理阶段。
今年,湖南博物院启动了马王堆汉墓纺织品的全面整理研究工作。3月,研究人员在丝质物残片中发现了第一个字,经过论证发现是篆书“无”字。因为整理工作量巨大,研究人员直到10月才确认了“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句子。
此外,此次发现的菱纹绮纹样与已经发表过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出土的绮又有不一样,菱纹更复杂,其上还有抽象的龙纹、凤纹和花朵纹。
丝织品极难保存,目前我国出土的早期丝织品,只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荆州马山楚墓的保存较好,主要原因是墓葬的密封性好。因此,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纺织工艺技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现在的整理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判断,马王堆汉墓尤其是三号汉墓纺织品还会有新的纹样或品种出现,届时我们将会陆续公布研究成果。”喻燕姣表示,接下来,湖南博物院将建立马王堆汉墓纺织品数据库,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纺织品进行分类整理,展开复原研究、比较研究和科技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