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保障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务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健全更广覆盖、更高质量、更加均衡、更有效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坚守为民宗旨,打造更广覆盖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关心关切的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涵盖就医、就学、就业、社保、医保等多方面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集中体现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大致均等,它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我们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瞄准人民群众所思所忧所急所盼,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真切感受到优质服务和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目标要求。
坚定推动发展,打造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充足的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为解决当前财力有限、供给不足、质量不优等问题,我们要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全力办好发展实体经济这一最大的实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性、普惠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由政府主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大投入,逐步提升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充分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企业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多元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通过坚定推动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打基础、固底板、作保障,进而在发展中优化和改善公共服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在发展中创造和改善美好生活。
坚决突破重点,打造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当前城乡差异、地域差异、行业差异、群体差异是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共服务的重点、堵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基层,补齐农村、基层短板的任务艰巨。为此,我们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统筹规划,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缩小区域差距,尤其要加大对老、少、边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完善分配制度,鼓励勤劳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
坚持创新体制,打造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要创新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打造智慧服务平台,推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为公共服务创新赋能,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资源与需求,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要创新机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就业、教育、医疗、生育、养老、住房、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等方面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能力建设。要创新手段。广泛吸引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参与,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共建共治共享,最大限度挖掘和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开展惠民利民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社会条件。
(作者为段小兵 湖南省委党校第63期中青一班学员 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政务服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