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际边界线,共富进行时。湖南,与6个省(市)相邻,八千里省际边界线,勾勒出中国独有的“美人头”。处在两省交界的地区,始终让人牵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我们生活在两省边界》,聚焦湖南最边最远地区,记录这些年“邻居变兄弟”的动人场景和“同走共富路”的新时代风景。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镇天井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赵曼 徐士洁 郭薇灿 新晃报道
随着一声古老的侗管号子吹响,原本安静的天井寨,立刻成为湘黔交界处最热闹的地方。
侗民们跳起欢快的歌舞,吹响悠扬的芦笙,再斟上最甘甜的拦门酒,这是他们迎接客人的最高礼仪。
天井寨,位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镇东南部,距县城50余公里,与贵州省天柱县毗邻。这是一个纯侗族地区,居民的房舍都是木结构的吊脚楼,通往寨中的是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巷,家家户户围有石墙。
村民们世代恪守着那份独有的宁静。
天井寨的侗民们吹芦笙迎接客人。
“下午有游客到寨子里来,我们俩父女还是要占主角去表演。”今年75岁的龙景昌是天井寨的一位傩戏演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大早,他就交代大女儿龙彩银不要干其他的农活,要为当天下午的演出做准备。
作为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傩戏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傩戏逐渐成为了村民祈福的一种仪式,深受侗民的喜欢。
天井寨的“咚咚推”傩戏,也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表演。
表演正式开始后,戴上傩戏面具的龙景昌,在众多游客面前,表演得格外轻盈和娴熟。“傩戏已经深入侗族人心里,大家都爱看。”龙景昌自豪地说,除了游客来参观需要表演外,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他们也会表演。
因为这一天是侗族的“孝梅节”,相传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地约定俗成的传统孝道节日。
爱看傩戏的,除了天井寨的村民,还有临省贵州的村民。
村民龙景昌整理傩戏道具。
“每次演出的时候,他们那边会来很多人观看。”龙景昌说,有时候,他们也会去贵州天柱县演出。尽管有行政区划之界,但傩戏,俨然成为了连接两省两地人民的一种精神纽带。
没有演出的龙景昌,也会和老伴王录梅在家里养养鸭子、种种庄稼。
王录梅是贵州天柱县邦洞镇人,与龙景昌结婚五十余年来,他们俩不知在湖南和贵州两省之间穿梭了多少回。
“那时候没有车子,公路不通,陪她回趟娘家,要走七八个小时才能到。”龙景昌说,现在交通发达了,公路相通,坐车去岳父家不到1个小时时间就能到。
龙景昌夫妇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两地人民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贸易往来也不断增加,跨省赶集更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日常。
“我们家养的鸭子都是从贵州买来的呢!”龙景昌笑呵呵地说道,现在的日子比什么时候都好过,“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个个有钱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贡溪镇党委书记吴小杜介绍,近年来,为了推进天井寨的经济发展,该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并采取“文旅+”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识别力和推广度的文旅品牌。在文旅产业的加持下,该村每年的集体经济创收为15万元,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如果说,傩戏是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那么,映照在龙景昌及天井寨的幸福画面,必是村民们奏响的时代歌声。就如龙景昌自编自谱的侗歌一样:丰收之年人人爱,个个奔着好时代,因为有党,才有幸福来……
(出品人:贺弘联 策划:周珞 周逸峰 黎鑫 视频剪辑:赵曼 配音:郭薇灿 片头设计:王波 )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