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位于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的周敦颐故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秦楼 李赛凤 成文杰 实习生 李汝奇 永州报道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岳麓书院里,晚清大儒王闿运写下的一副楹联,道出了湖南人的自信,也道出了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周敦颐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副楹联中,“濂溪”指的是湖南永州道县的一条小河,代指周敦颐,也正是世人口中的濂溪先生。
一千多年来,周敦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爱莲说》堪称传世经典。作为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留下的家训、家规,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精神世界。
9月上旬,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驱车前往永州道县濂溪故里,一路寻访,在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中,在爱莲湖的荷花芬芳里,在学生们嘹亮的歌声间……静听时光的回响,探寻其家训、家风的千年传承。
润“德”齐家,以“莲”为范
1017年端午节,在距道县县城8公里外的楼田村,周敦颐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中进士后曾任桂岭县令,不久辞官归隐楼田村。直至父亲去世,周敦颐在这里生活了15年。
在湖南图书馆党委委员、副馆长任重看来,周敦颐一生以“莲”为范,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为官清正、做人勤勉的一代圣人。而周敦颐的高尚品格,离不开家乡、家庭给他的最初精神滋养。
周敦颐故居依山傍水,记者留意到,在故居前有百亩爱莲湖,考古专家们曾在楼田村东边大片沼泽的深处,找到了古代荷莲种子。我们可以想见周敦颐15岁跟随母亲去汴京前,他生活的周围,一定有诸多莲花。
周敦颐故居外的爱莲湖。
幼时的生活环境,让周敦颐对莲花有着独特的感情,因为爱莲,也让他把莲花象征的君子德行,作为一生追求,并融入到周氏家训中。
走进周敦颐故居,屋内悬挂的《濂溪公家训》十分醒目:
吾今老矣,虚度时光,终日奔波,为衣食而不足,随时高下,度寒暑以无穷。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疏惰乃败身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不思实效,惟务虚化。万顷粮田坐食,亦难保守。光阴迅速,一年又一年,早宜竭力向前,庶免饥寒在后。吾今训汝,莫效纯擅。因示后生,各宜体恤。
短短300余字,蕴含了周敦颐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他希望后人能够做到勤奋、简朴、务实。而“诚”“俭”“忍”三字,正是传承周氏家训与爱莲家风的重要内容。
“从早期任江西分宁县主簿,到晚年任江西南康军知军,周敦颐做了三十余年地方小官。”任重表示,虽然周敦颐官阶不显达,但他每到一处做官,都大力兴教办学,大量湖湘学人深受其影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终遵守清正的立身之道,为后世树立了清廉的榜样。
1066年2月,50岁的周敦颐从虔州平调到永州任通判。任重介绍,永州与周敦颐家乡道州相邻,一些亲戚旧友见到周敦颐回乡任官,纷纷找上门。
侄儿周仲章也找到他,想谋份差事。周仲章的父亲周砺是周敦颐的兄长,周敦颐少年丧父后,一直是周砺照顾,周敦颐对兄长十分感激。可面对周仲章的请求,周敦颐却断然拒绝了,他嘱咐妻子,将家里仅有的钱给了侄儿,还写了一首诗《任所寄乡关故旧》,托侄儿带给家乡父老。
“这首诗里有两句叫做‘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任重介绍,周敦颐一生高风亮节,官清梦安,其正直大义,正是涵养家风的典范。
家风滋养,以诚立身
濂溪广场。
在周敦颐故居不远处,恢复重建的道州濂溪书院气势恢宏,文气沛然。书院前的濂溪广场左侧,有几尊铜像,他们分别是周寿、周焘、周冕、鲁迅……这也印证了周敦颐故居里的那副匾额:文献世家,周氏家族秉承“读书明理,耕读传家”的古训,历代人才辈出。
周敦颐故居内的“文献世家”匾额。
据统计,自宋以来,周氏家族共出进士38人,举人146人。开国总理周恩来和文学家鲁迅亦为周敦颐后裔。
周敦颐每到一地任职,必“首修学校以育人”,并登台授课,著述劝学,在古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任重说,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濂溪书院”,这正是周敦颐兴学重教的见证。
和其他先贤比起来,周敦颐留存于世的家教文字较少,除了故居内的《濂溪公家训》,还有三篇文章《爱莲说》《养心亭记》《拙赋》并非为家教所作,文虽短却意旨深,周氏后人多以此为家训,传承教育子孙后代。
道州濂溪书院。
周敦颐后裔、月岩—周敦颐故里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主任周泉坦言,自己就深受《拙赋》里“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观念的影响。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人要以诚立身,做事不要投机取巧,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因此,这些年,我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是这样做的。”
“我之前在县规划建设局工作,2011年调到景区管理处。道州濂溪书院就是我和同事们一手建起来的。”周泉回忆,2016年道州濂溪书院重建工作启动,到2017年6月,周敦颐先生千年诞辰前,完成了濂溪书院和广场建设。
道州濂溪书院内展示的家训家规。
周泉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儿子上初二了,自己也经常跟他讲起《拙赋》里的处世之道。在务实家风的影响下,现在儿子也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以后想从事科研工作,为祖国做贡献。
“周敦颐素来惜墨,《拙赋》虽然仅60余字,却是周敦颐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其实,不投机取巧,扎实干事,这也是湖湘儿女的优良品格。”任重说。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高度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圣贤气象,润泽后世
9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道县敦颐学校,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校园中央伫立着一尊周敦颐铜像,他手握书卷,古朴端庄;国学社教室里,传来了琅琅读书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道县敦颐学校中心广场伫立的周敦颐铜像。
90后教师蒋欣洁,是当天教孩子们诵读古文的国学社老师。她是永州市冷水滩区人,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教书。谈及为什么会选择从市里到县城教书,她笑着说,是源于一份情怀的驱使。道县文化底蕴深厚,走出了像周敦颐、何绍基、何宝珍等诸多历史名人,所以毕业后,看到敦颐学校招聘老师,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想近距离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
“2020年,学校成立了国学社,我和另外一名老师一起,有幸成为了孩子们的国学老师。”蒋欣洁介绍,现在国学社有30多名学生,她和同事会教孩子们诵读古文,并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自己就给同学们讲过周敦颐月岩悟道、京城苦读、钱不满百的故事,孩子们听后深受启发。
道县敦颐学校九年级学生何佳嘉是国学社里的一员,小学在广州就读,因为从小读了周敦颐的诗集,比较喜欢敦颐文化,当初中要转学回道县时,她选择到敦颐学校读书。现在她深受周敦颐思想的影响,立志长大后要做像莲花一样的君子,当一名守护正义的律师。
道县敦颐学校的孩子们诵读《爱莲说》。
站在操场上,环顾校园四周,每栋建筑的名字都颇具诗意。道县敦颐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雷校生告诉记者,学校办公楼、宿舍、寝室以及食堂都融入了敦颐思想,教学楼就分别以养心楼、爱莲楼、养德楼、濂溪楼命名。
“‘诚、勤、特、雅’是学校的校训,我们希望每一个从敦颐学校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受到敦颐思想的熏陶,成为拥有雅正、清雅德性与品行的人。”雷校生说。
“周敦颐是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圣人,濂溪理学是古代儒家学术思想在三千年历史中的中兴节点。”在任重看来,周敦颐不仅是湖南本土人杰中的佼佼者,也是影响全国乃至整个东亚近一千年的宋明理学的开山人物。
“濂溪清清,潇水潺潺……爱莲明志,厚德致远……今日春风桃李,明日华夏栋梁……”离开道县敦颐学校时,教室内传来了孩子们嘹亮的歌声。望着眼前的周敦颐铜像,不禁感慨时空的交织——一千年很短,仿佛就在昨天。
嘉宾点评:
任重:行君子之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周敦颐一生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为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其所到之处,政治清明,民风淳朴,这正是他清正人品与重视社风学风家风建设融合的结果。周敦颐以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践行君子之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君子人格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守,也是当代社会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往期回顾: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