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我的乡村叙事——以《家山》为例”分享会在长沙图书馆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3月25日讯(记者 蔡娟)中国人对家乡的眷恋,由来已久,无论地域。苏轼曾在《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不是所有人都如苏轼那般,能把思乡之情浓缩在短短两行诗句中,但谈到家乡的好,每个人都能略说一二。
今年年初,王跃文的长篇新作《家山》与读者见面,这部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南方乡村“沙湾”,其原型正是“漫水”,王跃文的家乡。
3月24日下午,第三十届长沙图书交易会开幕之际,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图书馆、长沙市新华书店联合主办的“长沙书会”第一期讲座在长沙图书馆举行。此次分享会以“我的乡村叙事——以《家山》为例”为主题,邀请知名作家王跃文、文学评论家龚旭东,畅谈王跃文长篇新作《家山》,感悟文学世界里汹涌澎湃的乡情乡愁。
分享会现场,王跃文与龚旭东展开对谈。
时隔8年,作家王跃文的最新长篇小说《家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以湘地乡村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南方乡村沙湾在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时代变迁。《家山》书写了一个跨越五代人的故事,呈现的是作者熟悉的乡村民俗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其中包含了王跃文的经历、思考和情感积淀,凝聚了其生命体验和感悟。
分享会现场,王跃文与读者们分享了《家山》的创作心路历程。从创作初衷,谈到书中充满灵性的山水风物、耕织生活、风俗民情、方言俚语,再到作品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一个时代的变迁史。王跃文说:“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乡村,其实再现的是那个时代的波谲云诡,传达的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在《家山》中,王跃文运用了大量的溆浦方言。王跃文说,乡音能让感情表达得更加精准。“方言是古语在民间的流传,老百姓的文学性是天生的、自然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在写《家山》的过程中,除了使用鲜活生动的方言土语、淡雅清新的书面语言,也会用还当时的官文、书信等语言,我会因时因事因人而切换书面文本。“
《家山》
龚旭东认为,《家山》堪称一部史诗之作,是近年来湖南文学的重要成果与贡献。“我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享受的过程。早年前读王跃文的《漫水》,如今再读到《家山》,发现他的创作理念变化了很多,从之前的城市题材走向乡土。或许这就是人多到中年时,思想与感悟更加深刻,会去思索人生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们从哪来,又要到哪去,这种创作理念的改变是作家创作生涯的超越和升华。”
“我认为,一部作品如果读者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的写作状态,那就是好的作品。《家山》就是这样的好作品,我能从中读出哪些内容是跃文流着泪写出来的。”龚旭东说,在《家山》里,王跃文通过南方乡村沙湾的变迁,写尽寻常百姓悲欢命运,投射百年中国风云巨变。读懂《家山》就读懂乡土中国,今日之乡村振兴如何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前进力量。龚旭东还表示,《家山》兼具传统审美和现代关切,融合乡土气息和浪漫气质。可以说是,看得到山水,听得到乡音,闻得到烟火气,记得住乡愁。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