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②丨十八洞村:振兴与共兴

2023-11-02 17:41:50 红网
作者:刘璇 秦楼 龚子杰 编辑:宋芳
字号:

编者按:让时间有温度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唤醒。这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十八洞村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更可贵的是,这个奇迹并不是一个村子的“独角戏”,而是一村带百村、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的“群像戏”。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融媒体报道。我们以十八洞村为原点,向着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出发,深入采访花垣、永顺、保靖、凤凰、吉首等多个村庄,展现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的共富生态,讲述湖南村庄的十年之变。

WechatIMG22.jpg

发展绿色生态的十八洞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摄影 秦楼 龚子杰 湘西报道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秋色迷人。

大约3个月前,历经5年建设,湘西边城机场于8月18日正式通航。机场距离十八洞村仅18公里。

三万英尺,湘西高飞。武陵山腹地十八洞村及周边村的命运,随着湘西航空时代的开启,又迎来了一次飞跃。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已做好了在深秋暖阳下迎接八方来客的准备。

这样的底气,一年一年在增加。

十年间,地处偏远、鲜为人知的山野村寨,不仅摘掉了贫穷、落后、闭塞的“帽子”,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史上一块里程碑。如今更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继续擦亮“十八洞村”的金字名片。

十八洞村的乡村振兴树起的样板,产业化发展是关键。我们此行就是来探究一个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它又是怎样带动周边邻居,实现“村村有好戏”的。

三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为湖南第一批退出贫困序列的村子,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之后,十八洞村的发展率先转向乡村振兴,其中,“产业兴旺”是首要目标。

10月,群山环绕的十八洞村云雾缭绕,青石板路串起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一拨拨游客跟随着苗家阿妹在寨子里穿行打卡。

P1578641副本.jpg

游客在十八洞村参观打卡。

人们来到“精准扶贫陈列馆”,来到石拔三大姐家,从细微处了解脱贫故事,感受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十八洞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牢牢扛住“精准扶贫”的旗帜。通过研学交流,讲述红色故事,建立新时代的红色地标。

那些以“考察苗乡扶贫,见证湘西巨变”为主题的研学之旅,绝不只有十八洞村一站。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研学项目日渐火爆,自然而然带动了周边村子发展旅游业。仅这一条线路,就辐射双龙镇与矮寨镇的多个村寨。

不止于此,十八洞村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将红色文化融入绿色生态之中,大美乡村画卷在来客面前徐徐展开……

十八洞村地处富硒带,气候、土壤、光照、水源等条件均适宜油茶树的生长。

“村民一直有吃野生山茶油的习惯,只不过用的是自家土榨法,不仅有苦味,品质还难以保证。”施金通认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油,油是不愁销的,只需进一步提升品质,就能变成“东方的橄榄油”。

WechatIMG52副本.jpg

十八洞山茶油。

说干就干,2019年起,十八洞村与茶油公司合作,建设油茶基地,用物理冷榨法生产山茶油。2021年底,十八洞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油茶树,2022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万元。

如今,十八洞村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树。下一步的规划是,在村里甚至周边村,流转土地建设“十八洞村”品牌的山茶油厂。

“如果产业单一,也会有市场风险。”曾经担任过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的田晓,对近两年村里的产业发展很有发言权。在此期间,十八洞村的多样性种植发展起来。

WechatIMG2.jpg

十八洞村种植的灵芝。

为了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十八洞村和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共同发展林下经济灵芝种植。今年4月底,种植灵芝菌棒500棒,面积超过30余亩,带动周边村民务工40余人。

十八洞村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是一块种植灵芝的天然宝地。4月种下,10月就长得油亮粗壮,遍地的灵芝为郁郁葱葱的山林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十八洞村的最南边,有清甜的山泉水源。2017年4月,十八洞村建设山泉水厂,并与投资企业以“50+1”的模式进行分红,每年为村集体保底分红50万元,每销售一瓶水再拿出1分钱注入到扶贫基金。

近年来,山泉水厂为十八洞村分红近368万元,2022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青山、绿水、负氧离子在十八洞村汇聚,还有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绿色田园综合体,十八洞村的绿色发展大道,也成为了乡村振兴之路的主干道。

游人如织,送往迎来。可贵的是,这座千年苗寨,至今仍然保留着苗族的风情和民俗,木质吊脚楼、火塘、苗医、苗绣、苗歌苗鼓……

走进位于梨子寨的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目光被精美的苗服、团扇、背包以及各种小饰品吸引过去,店长吴满金正在热情地招呼客人,几位绣娘从容不迫地绣着花。

P1589741副本.jpg

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里的精美团扇。

“绣”好古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乡村振兴的未来蓝图里。

隔壁板栗村是一个以“非遗”闻名的传统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纯粹的苗族传统文化习俗,包括苗族赶秋、绺巾舞、上刀梯等具有苗族特色的绝技。

旅游旺季,十八洞村把这些非遗传承人请过来表演,同时还为板栗村引流了一部分游客。

2022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村子发展旅游业。

“我们都说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十八洞村并不大,容客量有限,进行这样的游客分流,实现的是双赢。”十八洞村妇联主席梅瑶说。

这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正是十八洞村打造的“红色+绿色+古色”的三色产业。在这里,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五个产业,从来不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存在,不仅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寨与寨,村与村之间的命运也绑在了一起。

十八洞村有自身的成功密码,其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周边村寨走向共同富裕的效应逐步呈现。

十八洞村打造三色产业,临近的泸溪县浦市镇五果溜村,在学模式的同时,立足村情禀赋,做好“水果、水产、水景”的“三水”文章,同样发展多样性种养殖,柑橘育苗、现代荸荠、特色水产、农旅融合优势产业,2022年全村农业生产总产值超1700万元,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村民人均收入的22.14%。

各色能人做示范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乡村振兴更是如此。

十八洞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户龙先兰,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发展养蜂产业,如今靠销售蜂蜜,不仅一年有50多万元收入,还带动十八洞、张刀、双龙等村118户农户养蜂1200多箱。

P1599921副本.jpg

苗绣基地店长吴满金正在绣花。

龙先兰的妻子吴满金,从小喜欢把吉祥鸟类,如凤凰、喜鹊、蝴蝶绣在苗服上,拥有一身好手艺。如今,她已是苗绣基地的店长。由于生意火爆,吴满金一刻都不得闲,除了绣花,还要进行收发货的登记,门店和线上的销售。

P1578595副本.jpg

游客正在逛苗绣基地。

2014年,十八洞村退休老支书石顺莲牵头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绣娘”的模式,让5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传统苗绣市场有限,去年,十八洞村引进了陈国桃团队的苗绣公司。“不仅打开了市场,通过培训,留守妇女们掌握了苗绣非遗技艺后,每月在家就能增收1200元至5000元左右。

妇女有了稳定收入,腰杆硬起来了,是最让妇联主席梅瑶开心的事情。

据统计,仅2022年,十八洞村苗绣企业实现产值达45万元。

近些年,看到十八洞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早年选择出门打工的村民,携家带口回乡创业了,年青一代的大学毕业生也返乡打拼了。

2017年底,在浙江打工十几年的杨正邦决定回到十八洞村。

之前,杨正邦从事移动网络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工作,他是见证了中国通讯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代从业者。“同样,回来的这6年,我又见证了中国农村的振兴发展!”

杨正邦既是一位见证者,更是一位参与者。

P1578716副本.jpg

民宿老板杨正邦正在烧火,准备炒菜。

回乡后,杨正邦和妻子阿雅重新装修了自家的吊脚楼,开了一家民宿,可以吃饭,也可以住宿。生意好的时候,他凌晨5点就要起床备菜。

“碰上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一二十桌客人,最多的时候,毛利润达到2000—3000元。”从最初的信心不足,到获得游客鼓励,再到民宿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一步一步走来,杨正邦乐此不疲。

如今,十八洞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20多家,398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衣食足、产业兴、乡村美,新一代的十八洞村人与这座大山有了更深的牵念。他们不惧远行,更渴望归来。

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就是一位通过努力读书,考出大山,如今又回乡发展的95后年轻人。

2018年,大学毕业的施康和伙伴们在长沙做短视频创业,团队50多人,回村意味着从头开始。但这时的十八洞村已今非昔比,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年轻人大展拳脚。

P1588985副本.jpg

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

2020年,施康辞掉了工作,从城市回到了大山。他创建了“十八洞返乡人”的视频号,开始拍摄乡村生活,还拉上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直播带货。

在他的镜头里,更多的人看到了十八洞村,看到了传统的苗族刺绣,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湘西腊肉,也看到了十八洞村的山泉水和猕猴桃。

在一批电商创业青年的带动下,几年间,十八洞村的网络交易额增加至23万元,每年可为10户5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

为了规范直播带货,施康说,接下来要完善各种农产品的品牌认证,借助互联网将十八洞村的好产品带到更远的地方。

十八洞村民日子越过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增长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由空白增长至380万元,从小康奔富裕的步伐越来越有力。

返乡就业创业不仅发生在十八洞村,这股潮流也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年轻人。

这次我们还探访了距离十八洞村20余公里的夯坨村。从这座深山走出去的青年龙先宏的返乡创业,是在有样学样的基础上,还创出了一个”新玩法”。

借助十八洞村赋予湘西更大的知名度,龙先宏和村里5位村民组成了“湘西深山乐队”,同时经营着农家乐,通过线上引流、线下引客,带动了村子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夯坨村,成为了吉首的后花园,湘西的“网红村”。

“我们要继续把十八洞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才有资本带动周边村寨的发展和人才的回流。”施金通说,接下来要搭建更好的平台,把更多在外务工有能力的人召回来,以强带弱,建设美好湘西。

金色品牌同打造

其实,十八洞村和周边村的“互助”模式,在“精准扶贫”的初级阶段就有迹可循。

2014年2月18日,十八洞村在一次会议中决定实行“飞地经济”模式,在离十八洞村30公里之外的道二乡(已撤销)紫霞村,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十八洞村猕猴桃。

“十八洞猕猴桃”并不生长在十八洞村,它的原产地是风景优美、负氧离子丰富的紫霞湖畔,技术支持来自于中国社科院武汉猕猴桃研究所,但它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十八洞”。

“十八洞村最大的无形资产,就是‘十八洞村’的品牌。”在田晓看来,十八洞村跟周边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个,十八洞猕猴桃创造了中国精准扶贫史上一个重要的模式——“飞地经济”。“飞地经济”让飞入地和飞出地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目前,十八洞的品牌估值是无价的,除了猕猴桃产业,其他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正在逐步与花垣县甚至整个湘西州的村寨产业进行深度结合。

附近的马鞍村喜种辣椒与油菜花,岩锣村种植黄金茶和西瓜,周边村寨一起种植油茶树、养黄牛,统一标准、质量、建厂,以“十八洞村”的品牌进行生产销售,是否可行?

十八洞村的山泉水厂,目前用工辐射到周边的马鞍村、双龙村、排碧村等,如果有品质好的水源,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建立生产线?

这些都得到了施金通的肯定回答,“有很多优势互补、可以共同开发的项目,我们正在考虑和谋划。”

P1588916副本.jpg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

他认为,要通过十八洞村的经验,因地制宜分析周边村的优势和短板,通过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取长补短,共同探索,携手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这十年,对于十八洞村来说,胜过百年千年。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之路,有了十八洞村的传经送宝、互惠互助,相信用不了十年,湖南乡村之变,又将是另一番盛景。

相关链接:

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①:十八洞村:巨变与感恩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