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创新决胜强大合力 只争朝夕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2024-09-05 20:40:33 科技湖南 编辑:黄河
字号: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九月新秋,既可以在金色的序曲中拥抱收获,又意味着梦想和希望开启新的起点。

9月3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们,身披绶带、手捧证书,在如潮掌声中收获属于他们的荣光;颁授的304项奖项,聚焦“国家所需”“产业所趋”“民生所盼”,续写出湖南科技创新的华彩篇章,拓印下三湘大地科创步伐的铿锵足迹。

图片

9月3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习近平总书记的“动员令”催人奋进。全省科技战线正豪情满怀,接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火炬,矢志爱国奋斗、再攀科学高峰,朝着奋进科技强省、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楫笃行!

时与势:三湘大地昂扬攀高向新之力

科技创新的分量有多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深刻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核心”,足可见其使命责任之重。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过往的“高光时刻”,是未来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的灯塔——逐梦星空,北斗导航从“天边”走向“身边”;探宝海底,“海牛Ⅱ号”深海钻机屡创“深”纪录;驰骋神州,8英寸IGBT让高铁用上“中国芯”;穿山遁地,以“京华号”为代表的盾构机们为远行铺就坦途……一个个令人骄傲的“湘”字号成果,融入大国科技创新的壮阔征途,彰显出大湖之南澎湃激越的向新动能。

图片

由中车株洲所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亮相马来西亚。

作为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复兴号高速列车”动力之芯的诞生地,中车株洲所“坚持向最底层扎根,向最前沿进发,向最终端突破”,副总经理刘海涛表示,公司深耕“器件、算法、材料”三大根技术,切实筑牢CR450高速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等自主创新底座。近三年来申请专利3000余件。

图片

国产首台16m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

“我们排兵布阵成立超大盾构研发团队,誓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十多年前,2亿多元一台的洋盾构,让铁建重工首席科学家刘飞香决心打造中国自己的盾构机。“我们以颠覆式创新逐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用十多年时间实现从0到1、从1到多,累计研制了1500余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此次摘下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飞香很是激动,“这是对企业扎扎实实搞创新、坚持不懈搞攻关的最大褒奖!”

这一幕幕湖湘科技“名场面”,也是近年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2020年以来,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超1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41%,均进位至全国第9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约8%,居全国第6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万家。我省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9位。

闯与创:科技湘军激荡报国为民之情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认为,地理位置使然的湖南人“风气自创”“宏识孤怀”,有“独立自由之思想”和“坚强不磨之志节”。

这种由“本土习性”而带出的不囿陈见、另辟蹊径、闯劲十足的气质,在科技湘军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景辉(中)在指导学生。

他们往科学的“无人区”闯。量子技术是世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超高隔离度的非互易器件是数据处理芯片的关键环节,它们本是相互隔绝、缺乏联系的领域,湖南师范大学景辉教授团队第一次把它们联系起来,提出了非互易量子传感新原理。“比起解决问题,做基础研究更要善于提出新问题,这需要科研人员关注前沿科技新动向,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同时从更基本层面上,用更开阔的视角,更系统全面地思考。”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景辉认为自己只处在“从0到1”的节点,“接下来还需要将新原理落实到颠覆性技术与重要应用场景中。”

图片

蒋灿华(左)在介绍手术原理。

他们往技术的“关键处”闯。在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蒋灿华及其团队发明“颅颌面植入物个性化成形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控制手术中金属植入物冷弯成形的回弹精度。团队被其困扰了10个月,直到团队成员梁烨想到,医生在弯折金属板时对精度的“手感”控制,沿着这一思路,跨学科攻关团队破解了一系列难题,把这种“手感”应用于机器人,最终确保了其弯折好的钛板与设计形态完全一致。“无影灯下我们是外科大夫,实验室里我们是科技逐梦者。”蒋灿华说,“越做手术越能发现现有手术方案中的局限,而医工结合的医学装备创新,正是破解它们的金钥匙。”

图片

张永昌(前)在做实验。

同样是护佑生命,省肿瘤医院早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永昌和肺癌临床诊治“掰腕子”。团队以肺癌分子分型为突破口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将携带不良预后因素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一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永昌将成绩归功于团队,“坚持、勤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真正让肺癌成为慢性病,是我毕生的追求。”

图片

陈政清(中)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他们往产业的“中梗阻”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成果转化的要诀就是要放得下架子、不怕丢面子,不计得失,主动推广。采用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的第一项大工程,始于我带技术上门、免费送到工程应用单位,该项目的成功直接促成了上海中心大厦的世界最大电涡流阻尼减振工程。”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认为,“只要是服务于国家需求,服务于国计民生的课题,就值得去做、值得持续去做,且要做到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图片

阳春华(右二)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中南大学教授阳春华鼓励高校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主动走进企业。“我们有一大批科研人员长期扎在企业,从工程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进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理论方法,再将理论方法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最后应用技术解决工程难题。”作为此次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阳春华团队已经形成“问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实际”的科技创新闭环体系。

干与赶:锚定蓝图砥砺奋楫图强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显然,今日之创新,已非过去的狭义定义,需要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

湖南该如何创新?

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出,要持续抓好标志性工程建设,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和担当。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在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做好科技金融文章。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教育和科技更好形成合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科技工作者真正成为科技活动的“主角”。要强化统筹协调,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

图片

陈晓红。

“湘江实验室将深入推进高水平自主创新工程,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加快推动实体化提质增效工程。”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表示,实验室将围绕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核心要素,奋力打造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图片

黄守道(中)和团队成员在工作。

“我们想组建湖南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合作、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六位一体’国际一流科研平台。”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十三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获得者,湖南大学教授黄守道已在电气领域深耕三十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可以再‘十年磨一剑’,甚至‘二十年磨一剑’!”

图片

傅志强在稻田察看水稻生长情况。

“十年磨一剑”的项目,在此次省奖榜单中并不少见,一等奖获奖项目中,研究时间超10年的占40%。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傅志强及其老师黄璜教授,两代人经过近20年科研接力,致力于稻田高效复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此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傅志强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我们正开展双季稻垄厢栽培丰产固碳减排技术及其配置机具、稻虾固碳减排丰产技术等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带领团队,聚焦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研发形成稻田复合种养丰产绿色低碳高效技术,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图片

唐卓(右一)和团队成员在天河计算机机房。

湖南大学教授唐卓、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莉此次都荣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个项目均经过“十年磨一剑”。“超算的强大算力可缓解甚至解决一些‘四极’挑战难题,如地球动力学、生物医药研发等。”发明了异构超算大规模稀疏图并行处理方法的唐卓团队,未来将发力实现算网一体环境下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新理论新方法突破,并形成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为我国高性能计算等学科发展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图片

袁隆平院士和学生合影,后排左三为李莉。

李莉团队在镉低积累水稻资源挖掘及应用中,经历了漫长的探寻研究过程,“100次实验,不可能100次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够了!”这是袁隆平对弟子们说的话,李莉牢记于心。“新征程上,我们要做有情怀的科研,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报国家和社会。”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湖南科技战线正凝聚创新决胜的合力,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感,击鼓催征的紧迫感,埋头苦干、只争朝夕,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科技力量!(文/雷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