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湖南出版展区人气十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长沙报道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400多年前,明代陈继儒小品文集《小窗幽记》中的这几句话,放在今日来看,依旧适应这个时代。
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等多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喊企稳难、增长更难;全国传统出版行业收入近10年来首次呈现负增长,整体掉头向下让焦虑升级。
这几年,对很多行业和企业说,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大考。
在这场大考中,湖南出版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为中南传媒)却逆势增长,交出了一份不少人预料之外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稳健增长,业态结构不断优化,零售实洋居全国地方出版集团龙头地位,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员工获得感不断增强,对人才越来越具有“磁吸力”……
2024年湖南省两会期间,在省人民会堂内,首设湖湘文化出版物展台,湖南出版集团推出的《湖湘文库续编》《湖湘文化通史》《天地大儒王船山》等图书集中亮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刚刚闭幕的湖南省两会强调一手抓解放思想,一手抓贯彻落实。其中鲜明的指向是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看准了就抓紧干。
新形势下,很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探路成为常态。
湖南出版集团对“稳”与“进”、“立”与“破”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在资本没有改变、资源没有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创新突破,逆势增长,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堪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图书出版是毋庸置疑的传统业态,在文化需求多样选择的当下,图书出版也早已不是社会的文化刚需。有着70多年历史的湖南出版,如何在守正与创新的路上阔步前行?2023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作为一家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湖南出版集团和中南传媒的探索,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典型示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试图剖析其中的密码,或许能为大家探路提供一些启示。
数据呈现的涨势
1月6日,《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发布,在北京开卷监测的2023全国出版集团零售实洋排名中,湖南出版集团仅次于央企中国出版集团,名列全国第二,排名地方出版集团第一。
就在这个报告发布前两天,发轫于湖南的文化暖风也吹进了北京的会场。
在202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上,湖南出版集团作为全国唯一的企业集团代表发言,广受业界好评。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个例,那么数据最能全面展现发展的状况。
记者梳理近几年来中南传媒的年度报告发现,尽管出版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但中南传媒的营收却持续上升,从2020年的104.73亿元,到2021年的113.31亿元,2022年又增至124.65亿元;三年的累计净利润,达到46.67亿元。
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均保持持续稳健增长,发展的曲线一直在上扬。
2023年是疫情结束后第一年,虽然很多行业复苏不及预期,但湖南出版集团产业运营持续向好,据粗略统计,湖南出版集团2023年营收达140亿元,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在经济指标稳定增长的同时,湖南出版集团的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连续十五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全球出版50强”中位列第17位,在上榜的中国出版企业中排名第2;2023年中南传媒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年度卓越管理团队”奖项;旗下乐之书店·橘子洲店和浏阳市新华书店·中心书城荣获“中国最美书店”……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需要变成一个生态系统,一个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
越是变幻的岁月,越是激烈的竞争,企业要实现自我进化,越要看到“人”的价值。
从“人”的角度看,近年来,湖南出版集团坚持与员工共有、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0年至2023年,湖南出版集团持续提升工资总额基数,将薪酬分配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倾斜、向骨干员工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倾斜”;大力实施青年英才计划、职称补贴计划等多个人才计划,不断提升员工获得感。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编校技能大比武”等16项劳动技能竞赛,提升员工本领,激发出版活力。
2023年6月,湖南出版集团首届编校技能大赛团体赛举行。
为实现优秀人才“预订”,中南传媒持续实施了实习生“绘梦计划”,以“高标准选人、高水平育人、高待遇留人”,让中南传媒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南传媒2024届实习生“绘梦计划”开启后,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顶尖高校的1099份简历,最终21名学生入选。
名校大学生踊跃递送简历,渴望进入其中,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湖南出版集团良好的口碑效应和圈层影响。
逆势增长的背后
深冬的长沙,街道上寒意阵阵,但湖南人民出版社政理部办公室内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查找资料、打磨设计、确定体例……编辑们正在为今年即将上市的主题出版图书《中国式现代化湖南怎么干》而忙碌着。
探寻湖南出版集团逆势增长的背后,抓策划、出大书、出新书、出好书无疑是重要“密码”。
在中南传媒《出版板块五年战略规划(2019-2023)》中,确定了时政、教育、文学等十大战略板块,引导推动出版主业高质量发展。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出版湘军带着近三千种湘书出征。
有图书出版战略引领,湖南出版集团精品力作频出。
比如,2020年,重磅推出的《国内大循环》,成为当年出版市场一骑绝尘的经济读物之一。
2021年,聚焦庆祝建党百年,推出了《湖湘红色基因文库》《本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等百余种重点出版物。
2022年,献礼党的二十大,匠心打造的《奔向共同富裕》主题出版物,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出版湘军带着近三千种湘书出征。《毛泽东文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器:崛起背后》《湖南人的境界》《北爱》等湘书精品力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
与此同时,湖南出版集团正在推进“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湖湘文库续编》等项目。
如果说做大出版是辛勤的播种,那么,构建融合发展业态的则是加速种子发芽的阳光和雨露。
时间溯回至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传统出版行业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11.2%;新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人口红利优势不再;用户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从读书到读屏的趋向鲜明;出版企业持续承压……
湖南出版人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位低调、务实的“老出版”,湖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彭玻对行业发展有清晰的判断:如果还继续抱着纸质出版一棵树不放手,注定只能失败。唯有利用新技术去改变业态,出版才有未来。
由此,一条连点成链,用创新推动,构建融合发展业态的出版新大道呼之欲出。
比如,面对“双减”形势,认真分析、研判湖南教育生态后,湖南省新华书店与出版社联合打造“四维阅读丛书”,并构建起线上为主、直面师生家长的市场发行模式。如今,“四维阅读丛书”已成为校园阅读现象级产品,影响辐射全国。截至2023年,“四维阅读”系列图书(含读书行动推荐书目)全省征订码洋4.66亿元,湖南省新华书店基础教育板块线上收款占比超60%。
如今,湖南省新华书店已由产品提供商“蝶变”为综合服务商,依托全省7000余家党建学习书屋,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深耕校园阅读,建成校园共享书屋2000余家,系统建立了“精读+泛读”的校园阅读整体解决方案。
而面对图书市场整体下滑的严峻形势,中南传媒旗下出版社纷纷改革创新,构建融合出版的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
“欢迎大家来到岳麓书社抖音直播间……”2月1日晚6点,岳麓书社灯火通明,该社与湖南科技出版社携手开启的专场直播拉开帷幕。
“去年我们直播销售金额达400万元,而仅今年1月,直播销售额已达128.8万元。”岳麓书社市场部副主任黎明晗介绍,岳麓书社从2022年底开始做自播业务,2023年7月组建专职直播团队,仅2个月后,岳麓书社直播销售体量就跻身全国第二梯队。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岳麓书社在河北涿州图书仓库进行直播。
不仅岳麓书社,湖南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社均已实现常态化直播,建立了一支懂内容、懂营销、懂传播的复合型队伍。
多个领域的“开花”
除了出版、发行版块强势发力,近年来,湖南出版集团旗下天闻印务坚持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道路。通过智能化改造,印刷产能和效率大幅提升,人员成本则下降了,更有实力承接高端产品印制。
天闻印务的印刷产品,已出口至美国、印度、英国、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印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时政读物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连续获得全国人教版教材印制金奖,屡获中华印制大奖。
眼下,湖南出版集团正以智能出版为方向,深化与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华为公司等一流机构、平台的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出版项目、“e堂好课”项目、“一老一小”智能陪伴项目等,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用户数据库和数字资源库,全面重构出版流程。
经济发展曲线保持持续上扬并非易事,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如何谋求更大作为?
彭玻给湖南出版集团选择的路径是:推进内容资源与阅读方式相融,创新打造阅读场景,推动服务方式更新。
2022年11月12日,岳麓书会媒体见面会现场,彭玻向众多媒体表示,从千百年来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到接力多年盛况空前的互联网岳麓峰会,作为文化大省、出版大省,湖南理应有、也应该有自己的“岳麓书会”。
自此,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指导,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主办的“岳麓书会”,定期在三湘大地如约举行,每年推出系列活动上百场,参与读者近3000万。
通过打造阅读新场景,线上线下广泛传播,“岳麓书会”不仅营造了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还传承了湖湘文化火种,厚培了出版土壤,形成了新的阅读品牌。
首届岳麓书会媒体见面会现场。
湖南出版集团旗下的媒体板块也加速融合发展,影响力大幅提升。
比如,随着报道内容提质升级,“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学习强国红视频制作基地两块国字号“招牌”落户,“乡农荟”平台上线,红网的党网地位进一步巩固。潇湘晨报晨视频不断破圈出阵,矩阵粉丝规模不断扩大。中南地铁传媒业务由省内拓展至省外……
湖南出版人的视野是全球。
这些年,湖南出版集团大力“走出去”,《你好,非洲》《十年,我们的故事(英文版)》等一批外向型原创图书畅销海外。2023年共实现向全球39个国家授权图书翻译版权300多种,覆盖38个语种。中南传媒连续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稳中求进来之不易,逆势增长更显真功。
这几年,湖南出版集团在出版、营销、印刷、发行、媒体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还得益于规范的公司治理、卓越的管理能力、精细的降本挖潜、稳健的财务经营等,为出版高质量发展探索了可复制的方案和可持续的路径。
“双效合一”的启示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文化使命。
作为大型文化国企,不仅要担负起文化责任,还要彰显国企担当。
湖南出版集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双效合一”,既提升了文化服务功能,也做强了产业,提升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即使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实现了质与效的稳步增长。
记者仔细梳理发现,2020年以来,湖南出版集团在探索中前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至少有三点启示:
始终坚守主业,把基础做实,服务体系做优。
关于企业坚守主业,不仅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了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
从道理来讲,一棵蓬勃的参天大树,必有深根扎进土壤,而深根就是主业。只有做强做优主业,才能经得住市场风吹雨打。
这些年来,湖南出版集团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守出版主业,坚信阅读,努力把出版主业做大。这既是一份文化情怀,更是一种文化担当。
湖南出版集团每年出版图书一万余种,除了品种丰富,更注重出版精品力作。比如,在选题方向上集中火力,注重打造重头产品;还比如,健全专家、社长总编辑、青年编辑三层选题策划机制。
专注、用心、发力,才会有回报。湖南出版集团图书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稳中有进的同时,《中国乡村振兴前沿问题研究丛书》等8个项目入选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服饰文献图解》等10种产品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持续出大书、出新书、出好书,成为了湖南出版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始终坚持重视人才,把人才活力做足,不断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策划创意、文化底蕴特性十分突出的出版行业来说,尤其如此。
湖南出版集团高度重视人才,倡导“因工作而快乐,因创造而富有”的企业文化,制定新型人才建设规划,对优秀人才在考核评价、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并打通管理和专业双通路发展机制。
比如,2023年,出台《职务与职级并行管理办法》,在集团内部构建起职业发展第三通道,激励人才走职业化、专业化成长道路。
《管理办法》实行以来,湖南出版集团旗下多家单位的员工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举措“对学术型专业型人才来说,既是一种正当其时的激励,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荣誉”“让年轻员工能更清晰地树立职业发展目标”。
湖南出版集团通过劳动技能竞赛等倡导工匠精神;建立出版培训学院,建设产业研究智库中心、北京创意孵化中心,持续增强人才磁吸效应。
与此同时,鼓励年轻人“揭榜挂帅”,还大力实施工作室制、事业部制、传帮带制,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动力与活力。
始终坚持创新,重视技术赋能,加速传统业态数智化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中,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对湖南出版集团而言,可以说是一手坚守主业,一手全面拥抱新技术。
集团一直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着力推动出版与科技等“出版+”融合发展,加快数智化建设步伐。
目前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湖南“梦工厂”——马栏山园区项目,为湖南出版集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一项目建成后,将集聚短视频、融媒体、数字出版、数字教育等新产业、新业态,将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推动湖南出版产业从总体引领实现全面领跑。
如果说党建是湖南出版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那么,企业文化和对新出版机制的探索,就是激发企业长久活力的“绿色生态”,而拥抱技术、坚持创新,则是企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蓝色动能”。
中南传媒马栏山园区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
正如彭玻所说,“当下已经时不我待,做不好当下,就没有未来;未来不再遥远,未来已来,当下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