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玩”转1700亩地!这个“90后”小伙“慧”种田

2024-04-16 11:28:05 长沙党建 编辑:余艺
字号:

要找姚鹏飞,就得到田间。种植基地里,姚鹏飞开着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平整的水田里就种植上了绿油油的秧苗。

“以前是人工插秧,一人一天的工作效率不到1亩,现在用机械设备插秧,一天一台机械能完成50亩呢!”伴随着“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姚鹏飞说话的音量都得提高一倍,“现在干活可省力多了!”

今年34岁的姚鹏飞,是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的种粮大户、望城区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与他交流,三句不离种田。

每天6点半起床,所有的日程安排,都与1700亩地“绑”在一起,姚鹏飞一刻也不敢放松。

在村民眼里,他还是个“传奇人物”: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却回到村里种田,11年时间,不仅成为种田“老把式”,还把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图片

返乡创业,“是时候回家了”

谈及与土地的缘分,在姚鹏飞看来,是刻进了骨子里。

白天读书,晚上干农活,是他年少时的日常。“那时候9月份开学,可能家里上半年喂了一两头、两三头猪,卖出去的钱就拿去交学费。”高二那年,因家庭经济原因,姚鹏飞主动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

辍学后,姚鹏飞做过保安、送过快递、当过装修学徒。2010年,他开始尝试做销售工作,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一年就拿下销冠。

家中年迈的奶奶和父母一直是姚鹏飞在外工作最难舍的牵挂,“奶奶80多岁了,年纪越来越大了,我放心不下,是时候回家了。”

看着日益“空心化”的村庄和荒废的土地,瞅准智慧农业的广阔前景,他有了新想法——“回村种田!”

一开始,父母并不看好他的选择,认为他没有农业方面的经验,可是,姚鹏飞却有着自己的坚持。

2013年底,23岁的姚鹏飞辞去外地的高薪工作,决定返乡创业。2014年,村里帮助姚鹏飞流转了近50亩田,用来种植水稻。

图片

“完全是从头学起,谁种得好我就跟谁学。”除了跟当地的“土专家”学,姚鹏飞还前往浙江等地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干一行就得钻一行,翻书学、上网学,我相信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凭着满腔热情,他从催芽开始入手,边学习,边实践。很快,姚鹏飞发现,用传统方法育秧,由于温度不可控,容易导致出苗率不高。于是,他把种子放到空调房内,控制温度提高出苗率。

“想搞好农业,必须得学习。”这是姚鹏飞创业路上最深的体会。

2015年,姚鹏飞开始从最初的50亩水稻扩大到170多亩,并购买了村里第一台大型旋耕机。

“机子下地的第一天,好多乡亲都来围观。”当天的场景,姚鹏飞仍历历在目。高效便捷的耕地方式,可把村民们乐坏了,也让姚鹏飞初尝机械化种植的甜头。

逐步实现的“慧”种梦

穿皮鞋种田,用手机育秧。姚鹏飞说,这几年,干农业压力没那么大了。

“为什么?”

“以前需要几十个农民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5人左右,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连上软件,轻触手机,从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到气温气压等,秧苗的生长环境和情况一目了然。姚鹏飞越聊越兴奋,“一年可产三季,能供应3万亩稻田。”

育秧工厂实行智能化管理,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远程控制大棚情况。

“像这样的育秧大棚,我们现在有五个。”蹲下身,看着一盘盘齐整秧苗叶上挂满晶莹的水珠,姚鹏飞打开话匣子,“工厂育秧,出苗率更高、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今年我比去年还多了300亩地,目前秧苗已经插了300多亩,预计20日之前可以全部插完。”

图片

如今,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育秧厂、加工厂、烘干厂和储备粮仓,创立了“新乡贤”生态米品牌,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为10余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了20多位青年回乡就业,村集体经济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保底分红。

“踩在土地上, 就是觉得踏实。”姚鹏飞眼神坚定。现在,他又有了新头衔——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被认定为望城区E类人才,获评2023年度长沙十佳新型职业农民。

“做农业苦吗?”

“以前苦,现在不苦了。”

摊开手掌,姚鹏飞双手的老茧清晰可见,新贴上的创可贴还未撕去。“眼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满满的成就感。”对于他来说,乡村的振兴梦已经开启,未来的路更宽广。

图片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