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工匠|“95后”郭东妮:带领一群硕士姑娘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2024-04-23 21:18:35 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肖拓
字号:

编者按:工匠,以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见证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由湖南省总工会主办的第二届湖湘工匠评选名单揭晓,这些能工巧匠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着自己的能量。

一名湖湘工匠,一面进取旗帜。红网推出“湖湘工匠”系列报道,听湖湘工匠们讲述奋斗故事,看工匠精神如何助力他们抵达职业高峰。

郭东妮。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在湖南省第二届湖湘工匠中,郭东妮是年龄最小的那一位。

1995年出生的她,现在是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泰)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软硬件研制项目组长。

作为一名智能制造工程师,她所负责的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团队,长期奋战在铸件打磨、纺织、水泥装车等传统行业项目智能化提质改造一线。

“我们专业的女性很少,进入工厂的更少。”这几年,在这个“看起来很男人”的科研领域,她带领一群“90后”硕士姑娘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团队申请了5项专利,并成功获得了1项授权。

“在对待科研问题时,我会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因为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个是非分明的领域。”这是郭东妮挂在嘴边的话,亦是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郭东妮本科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专业,研究生则选择了控制工程专业,跟随导师专攻视觉感知算法。

如何理解她的专业,郭东妮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2018年,在导师的推荐下,她到达长泰实习工作,开始参与研发“水泥袋装车”机器视觉项目,这也是她参与研发到应用的第一个案例。

“水泥袋装车”听起来似乎是一背一装的事,要做到“聪明”并不简单。

传统的水泥装车全靠工人一袋一袋水泥搬上车,郭东妮要做的,是通过相机对物料的拍摄,来定位水泥装载车厢每次来时的不同位置、大小,进而确定一共要放多少包料,并要以怎样的角度跟姿态去抓取和回放。

蹲守在水泥车间一个多月,郭东妮通过研发算法和软件,保障系统能够正确抓取水泥,支持团队成功研发出袋装物料装车系统,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解决了人工装车速度慢、粉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等问题。

这个项目,也让她看到了自己专业的意义和作用。“智能设备替换传统设备是一种大势所趋,机器变得更‘聪明’,也能帮助工人解放‘双手’,改善工作环境。”

郭东妮。

在智能制造一线不断攻克

正式入职长泰不久后,郭东妮被委以重任,要为传统纺织行业研发出智能验布设备系统。

纺织行业,布匹的瑕疵检测,是一项长期攻破的难题。因为检测工作主要依赖人工,存在工作量大、检测速度慢且准确度不一等问题。

如何打造智能验布设备系统,第一步,需要先建立基础样本。

布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布有着不同的特性。郭东妮和团队需要收集每种布的不同瑕疵,先形成基础样本集,统计成大数据,这样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算法和软件研究。

经过讨论,团队先把目标对准,简单纹理的白色的苎麻布和白色的非织造布。

每次对于这样极具挑战性的攻克过程,郭东妮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全身心的投入。“勇敢地去面对。”

环境艰苦的传统纺织生产现场,成为了她的“研发实验室”,即使是三伏天,车间异常闷热,她依旧从早到晚坚守,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待得时间长了,郭东妮成了布匹专家,“还有工友打趣,说我比他们还更懂他们生产的布。”

样本采集够了,开启第二步,要进行算法开发及运行测试,不断地尝试测试。

最终,在郭东妮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广泛适用于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智能验布设备系统——“ZTVT胎基无纺布自学习视觉系统”研发成功。

该系统迅速在山东、安徽、湖北等全国重点胎基布制造企业30多套生产线中推广应用并稳定运行,误检率低于0.1%,产品市场份额占比50%以上。

这样故事,郭东妮和她的团队还有很多。在她看来,每一次攻克的过程,也是一次精益求精的工匠之旅。

几年来,郭东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技术攻关,有效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形成了示范应用。与团队申请了5项专利,并成功获得了1项授权。

同时,为助力行业数字化铸造装备的升级,她创新提出面向铸造过程的视觉感知智能解决方案,作为智能制造一线青年人才代表参与第一届全球铸造行业科技青年论坛并获得中国赛区前8名。

“获评为湖湘工匠很荣幸、也很感恩。接下来,我将继续深耕智能制造一线,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郭东妮依旧带领团队四处奔赴,不断创新,不断攀登。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