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 刘烨(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
在中国核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湖南省的711矿犹如一个隐秘的坚守者,默默不语地藏在岁月的褶皱中,然而这并未抹去它的庄严和不朽,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核事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肩负着国家使命,背井离乡,秘密会集在山稠林密、荆棘丛生的金银寨,以超越常人的付出,建起了“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为我国核工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此为切入点,湖南人民出版社携手作者王琼华出版了《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矿的故事》,深入挖掘了这一铀矿背后的英雄故事与精神传承,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精炼成生动的文字。
书中,711矿的建设历程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开放建设至政策性关闭,40余年的时间承载了数万人的青春与汗水。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矿工们不仅为了国家的使命而奋斗,更在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的共同籍贯711,已经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且是情感的凝聚与身份认同的象征。
无论是面对高温的矿井,还是恶劣的生活条件,矿工们都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与勇气迎接挑战。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能向亲朋好友透露自己的真实工作,终其一生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践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矿工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辛与不屈,展现了奋斗的精神与奉献的力量,铸就了我国核工业的辉煌。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采用了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令这些真实的故事更加动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每一位矿工的形象,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得那些曾在矿区中挥汗如雨的身影栩栩如生,仿佛可以感受到他们当年的热血沸腾、勇往直前。比如书中提及的侯启,是一位典型的711矿工人,由于在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的工作,他不幸得了当时医学还不能征服的矽肺病。在得知这种病需要理想标本作研究时,他向家人许了一个心愿,死后将遗体无偿地献给国家。侯启的故事让人心痛,却又震撼。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牺牲,更是时代的缩影,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英雄。书中提到矿工们的“三特别”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正是他们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气节。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通过大量人物采访和珍贵图片资料,还原那些真实的故事,恰如其分地传达了矿工们的梦想与教诲,使其不仅适合成年读者,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教育。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把“家国情怀”和“核工业精神”紧密结合,比如书中罗佛洪和王瑶心夫妻作为高才生,根据国家需要,服从安排来到711矿,把一生的光阴奉献在这流动着热血与理想的矿山,用一辈子的奋斗抵达信仰的彼岸。读这本书,会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矿山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一群人的故事。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为核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更在精神层面为整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筑起了坚实的精神堡垒。
在文学体裁上,《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矿的故事》不仅是一部关于矿工的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思考的书籍。那些细腻而真实的故事,那些在极其艰苦环境中为国家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矿工们,谱写成为使命而生、与信念共舞的激昂曲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唤起了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与敬意。
读后令人深思:在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我们又该如何传承这份精神,践行这份责任,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他们爱国敬业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勇气;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品格。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中怀着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