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观察丨崀山:在“中国丹霞”里看见生态湖南

2024-11-27 10:59:26 央视网
作者:徐偲 编辑:廖轩仪
字号:

流水下切,山崩风蚀,数千万年的水磨工夫,造就了一山之上的数十种景观地貌,让崀山拥有了“丹霞瑰宝”的美誉。

崀山脚下的村落中仍有不少水田,水田里常见“国宝”朱鹮踱步其中寻觅食物,而游客和当地居民就在远处驻足观望。一动一静之间,彰显出崀山独有的生态保护哲学。

2010年,作为“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之一,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人退绿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在这片独特的地貌上开始生根发芽。

山岭间建起朱鹮“新家”

湖南省新宁县石田村坐落在崀山脚下,这里的村民们有一份共同的默契——会在耕种时特意“留白”,将水田的一部分留出并且不种任何作物,这就是崀山实施的“鹮田一分”项目。

崀山朱鹮(贺君/摄)

崀山朱鹮(贺君/摄)

“‘鹮田一分’,其实就是在朱鹮活动区的每亩稻田中留出一分地作为朱鹮的觅食区域。”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保护科副科长伍锴向记者介绍,除了“鹮田一分”,崀山还通过“鱼稻共生”等项目,进一步优化朱鹮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超过6000万年,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以往朱鹮的栖息地主要位于我国北方,为了实现这一国宝鸟类在我国华中、华南地区的种群重建工作,自2022年9月开始,崀山分两批共引进朱鹮25只,已全部野化放归。

“朱鹮的繁殖率很低,但是在崀山最先配对成功的一对朱鹮一次性就产卵4枚,并且全部孵化成功。”伍锴解释道,这说明崀山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朱鹮的生存。

2022年以来,栖息在崀山的朱鹮野外种群共孵化出幼鸟8只,标志着崀山重建全球纬度最低的朱鹮野外种群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崖壁上开出的“美丽经济”

高耸独立的百米崖壁上,点点淡黄色在半空中迎风飘摇,崖壁之上偶有几位采摘工人靠着安全绳索的保护上下攀援,摘取成熟的铁皮石斛。每逢铁皮石斛成熟季,游客便会在崀山镇的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瞥见这幅神奇的场景。

仿野生铁皮石斛(贺君/摄)

仿野生铁皮石斛(贺君/摄)

“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轻身延年”,在《本草纲目》记载中,铁皮石斛用药历史悠久、功效广泛,因而市场前景广阔。作为铁皮石斛的原生地之一,崀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适宜这种珍稀药材的生长。但原生的铁皮石斛产量小、生长条件苛刻,自此,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进入了崀山的视野。

“开展仿野生崖壁铁皮石斛种植,不仅能让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崖壁生态的反迁保护。”新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崀山崖壁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也是目前湖南省最大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目前,崀山仿野生崖壁铁皮石斛种植的规模约300亩,产值每亩约1.5万元,可带动周边乡镇居民约100人就业,成为真真切切从崖壁上开出的“美丽经济”。

“通过仿野生崖壁铁皮石斛种植,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谈及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的收入情况,村民刘叙武、刘叙勇两兄弟十分满意。

“景区带村”壮大治理朋友圈

能够获评世界自然遗产,印证了一地一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稀缺性、独特性,但与之相对应,也为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处理好景区与村庄、人与自然的关系。

崀山美如画(贺君/摄)

崀山美如画(贺君/摄)

“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景区带村’实现‘景村互融’,背靠景区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新宁县委常委、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爱铭说。

李爱铭介绍,“‘景区带村’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升景区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景区管理岗位安排上,我们要求本地居民比例在50%以上,景区保洁、保安、护林防火等公益岗位要求则必须安排当地居民。”

目前,崀山核心景区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景区内安排当地居民船工60余人、护林工240人、景点营销人员80人、摊点服务员200人,农家乐就业人员达300余人。

在吸纳就业之外,崀山每年还从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100万元用于景区未征用林地的补偿,激发了景区内本地居民爱林、护林、育林的热情。

景村融合、全民参与、共享共建,对崀山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