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家界市桑植县,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从这里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途。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流传着一首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门口挂盏灯》就是其中之一。90多年前,在这里,老百姓自发挂在家门前的一盏盏马灯,照亮了红军的路,也温暖了战士们的心。如今,那一盏盏马灯跨越时空,依然点缀、照亮着这座湘西北小城。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红网特别推出《家家门前一盏灯》系列报道,循着歌声与灯火的印记,讲述长存于桑植百姓心中的那盏灯,跨越时空依旧熠熠生辉的动人故事。
被绿水青山环绕的桑植县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王嫣 朱丽萍 陈杰 李森林 实习生 肖曦兮 桑植报道
“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嘛在过兵,婆婆的个坐起来,侧着嘛耳朵听……”澧水河畔、梅家山下,73岁的桑植民歌手尚生武迎着晨曦练声,用清亮的嗓音唱起一首桑植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门口挂盏灯》,仿佛在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革命年代。
位于湘西北边陲的桑植县,以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璀璨而绵长的桑植民歌。在这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段民歌,如同刻在骨血中的民族基因。
在浩如烟海的桑植民歌曲目中,以《门口挂盏灯》为代表的红色歌谣是一抹无比夺目的色彩,彰显了这片土地上朴素的爱国心与深厚的军民情。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们踏上热土桑植,追寻那些藏在歌声中的、感人而悲壮的革命记忆。
尚生武在河岸边唱起了桑植民歌。
红色歌谣 唱出军民鱼水情
尚生武有着一把人人称赞的好嗓子。他声音高亢、精神饱满,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土家歌王”。
2018年,尚生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是首位桑植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间,他还将桑植民歌唱出了国门,远赴波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表演。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世纪70年代,彼时,不到20岁的尚生武刚刚进入县文艺宣传队,开始系统学习桑植民歌。
1977年,尚生武等一批县文艺宣传队成员在全县范围内拜师桑植各地的民间艺人,学习桑植民歌唱腔唱调。
尚生武是在家住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的老艺人谷志壮口中,第一次听到了《门前挂盏灯》。
那一年的初夏,尚生武在谷志壮家中拜师学艺,与他同吃同住了好多天,“学唱桑植民歌的‘味道’”。
90多年前的1928年2月,贺龙返回家乡桑植,发起了桑植起义,并以桑植为中心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那时,贺龙队伍大多是夜间活动。夜间行军的红军“只听脚板响,不见人做声”,从不惊扰老百姓,而老百姓则自发地为红军挂起了一盏盏马灯......谷志壮出生于上世纪初,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他向前来拜师的尚生武动情地讲述了《门口挂盏灯》这首桑植民歌诞生的背景。
夜色中,一盏照亮前路的马灯。
听谷志壮讲述了这首歌的诞生、收集、整理过程后,尚生武每次唱起这首歌时,脑海中常常浮现当时的场景,“这是桑植民歌中,最经典的红色歌曲之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苦者歌其辛,爱者歌其情。”桑植民歌就是一部活的桑植民间史,唱出了这片土地上的民风与民俗。早在2006年,桑植民歌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桑植民歌不谈创作一说,人们看到什么有意思的场景就会用民歌调子唱出来,你唱一句、我唱一句,口口相传地延续下来。”尚生武一边说着,一边唱起了《门口挂盏灯》,“不要那茶水喝,又不嘛喊百姓,只听的个脚板响,不见嘛人做声......这唱的就是贺龙军半夜行军的场景。”
对于年过古稀的尚生武来说,练声依然是每天必做的功课。
1982年,尚生武调入桑植县文化馆后,参与到了系统收集、整理、记录和传唱桑植民歌的工作。历经多年,他参与收集、整理了8000多首桑植民歌,“手稿资料装起来有2麻袋那么多”。
目前,桑植县已搜集了1万多首各类桑植民歌,整理成册的有2300多首。其中,红色歌谣有200多首。
如果说,桑植民歌寄托了桑植人民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形成的朴素哲学与深厚底蕴,那么,活跃于其中的红色歌谣则表现出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情感取向。
每一首红色歌谣背后,都有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唱出的正是“军爱民,民拥军”的双向奔赴。
夜幕降临时,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处的“红歌墙”。
红色书籍 写出浩荡桑植魂
上世纪初,仅有10万人口的桑植,5万人参加红色革命,2万人参加贺龙的部队,3000人参加南昌起义,4000人踏上长征之路。
这个澧水边的小县,无疑是闪烁于湖南、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的一盏璀璨明灯。
对于桑植作家王成均来说,家乡丰富的红色故事是他创作生涯中不竭的灵感源泉,“桑植的每个山头、每个村庄都留下过红军的足迹”。
早在2009年,他就开始追寻桑植红军、红嫂及其后代的足迹,走访了327个红军后代家庭,并以这些故事为原型创作、编订了《红色的记忆》《桑植红嫂》等文学作品。
对于王成均而言,收集、记录红色故事意味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报答”。
王成均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讲述其童年记忆,那些故事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王成均父亲的童年,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在某次打完仗后,红军战士对当时还是小孩的王成均父亲说,“小屁孩过来捡子弹壳,可以卖钱的”。
“我父亲和奶奶是一对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次父亲去军队帮忙背粮食,回来时,红军还送了一袋粮食、一床毯子给他。”王成均告诉记者,父亲所讲述的故事让他明白,“红军对我们家是有恩的,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感人的故事”。
在王成均主创的《桑植红嫂》一书中,也讲述了关于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的故事。“门口挂盏灯,挂的是一种信仰、一种信任、一种信赖。”王成均说,“在如今,这盏灯仍然挂在桑植人的心中,具有现实的指引意义。”
《桑植红嫂》记录了战争年代的基层女性。
在桑植,像王成均这样记录红色记忆、讲述桑植故事的作家群体不在少数。“桑植的作家群体在张家界,可以说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创作的主力军,创作的热情、数量和质量都位于前列。”桑植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德帅说道,“而以红色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下百本。”
桑植县作家协会的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桑植人,从小对桑植的红色故事耳濡目染。“从小听老人说、听家长说、听老师说、听讲解员说,笔下写的自然离不开这些故事。”20多年来,一直以桑植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邱德帅感慨地说道。
在桑植,对历史遗迹、红色故事的挖掘整理早已蔚然成风。去年11月,“引领时代风尚,赓续中华文脉”中国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走进湖南桑植,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艺术家们通过先进典型宣讲报告、文艺培训、非遗传统文化项目展示交流、瞻仰革命遗址学习红色文化、调研座谈等活动。
踊跃的创作氛围,让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血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点亮了今日之桑植的精神灯塔。
今年,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王成均告诉记者,他正在创作一本讲述长征历程的报告文学。“这片土地有一团‘埋在地底下的烈火’,有讲不完的红色故事。”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陈列的将帅名录,记载这片土地上的“脊梁”。
红色传承 弘扬以文化人新风尚
自北源五道水而出,澧水穿桑植而过,奔涌800里,最终汇入洞庭湖。
千百年来,桑植人民逐水而居,以一首首桑植民歌唱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多元的民族风情。
传承至今,红色已然成为了质朴的桑植民歌中最耀眼的底色。
山水宜人的桑植县以红色为底色。
“我们从小就是唱着桑植民歌、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桑植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向科曾在乡镇工作了20年,“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能哼唱几首民歌”。
他认为,桑植的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流淌在血液中的,人们通过唱红色歌谣、讲红色故事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尚生武也是唱着桑植民歌、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听老人讲起贺龙军的革命故事,常常就入了迷”。对于大多数桑植人来说,这是他们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古人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多年来,桑植县一直将传承、弘扬桑植民歌放在重要位置。早在2010年,桑植县土家族学会筹资将《桑植民歌选编》彩印60000册免费赠送给全县中小学生。
也是在那时,尚生武走遍了全县20多所中小学,为师生教唱桑植民歌。后来,他还自己创办培训班,免费教学桑植民歌,到如今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从推进桑植民歌“五进一回(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回乡村)”,到收集出版《桑植民歌》系列书籍,到举办桑植村歌赛......以民歌为载体,一曲“声乐化人”的奏鸣曲正弥漫于桑植的山山水水,唱出了红色热土上的血脉传承,也唱响了民族团结主旋律。
桑植县石榴籽公园。
如今,高昂欢快的桑植民歌成为了桑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一根情感纽带,也转化为了一股推动当地发展的经济动能。
2023年,桑植县推出了《桑植民歌思政课》,以一堂80分钟民歌思政课串联起桑植红色故事、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而《门前挂盏灯》正是选定的6首桑植民歌之一。
这堂民歌思政课,是桑植文旅的一块新招牌。“反响热烈。”桑植县交旅集团的导游向梦君说道,“我看到,常常有游客在课上感动得落泪。”
向梦君曾经在小学任教9年,兼任音乐老师的她每学期都要为学生教唱桑植民歌。她有着一把好嗓子,每次带团游桑植时,总要给游客们唱上几首桑植民歌。“来到桑植,一定要品桑植白茶、唱桑植民歌、听桑植故事。”向梦君笑着说道。
如今的桑植县如同一颗悬挂于湘西北边陲的明珠。
唱不尽的家国情,诉不尽的赤子心。在桑植,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唱好红色歌谣、传承红色精神,已然成为了深入人们骨血的使命与担当。
立于澧水河畔,身着民族服饰的尚生武唱起一首又一首桑植民歌,声音洪亮一如往常。
他的歌声随着悠然的河水涌向远方,吟唱的是桑植人民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激荡的是这片红色热土上永不褪色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