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家界市桑植县,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从这里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途。在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流传着一首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门口挂盏灯》就是其中之一。90多年前,在这里,老百姓自发挂在家门前的一盏盏马灯,照亮了红军的路,也温暖了战士们的心。如今,那一盏盏马灯跨越时空,依然点缀、照亮着这座湘西北小城。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红网特别推出《家家门前一盏灯》系列报道,循着歌声与灯火的印记,讲述长存于桑植百姓心中的那盏灯,跨越时空依旧熠熠生辉的动人故事。
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合幸村的左翼北伐军后方司令部旧址(贺满姑故居)。
红军后代向国展(左)和弟弟向国勇(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陈杰 杨怡晴 朱丽萍 李森林 桑植报道
在桑植县城郊,有一栋百年历史的土家族吊脚楼,它依山而建,古朴柔美,正厅中央整齐悬挂着六块黑底金字的匾额,其中一块匾额上写着“宏开先业”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这里是左翼北伐军后方司令部旧址,也是贺满姑故居。贺满姑是贺龙元帅的妹妹,被称为中国最小红军战士的向轩正是她的儿子,向家三代都曾居住在这里。
红军后代向国展是向轩的侄子,尽管如今已搬去桑植县城居住,但他还是会定期来祖宅清扫、看看。
不远处的一棵古樟巍然屹立,站在树下能闻到阵阵幽香,就如同珍藏在内心深处的味道。已到古稀之年的向国展,穿行于吊脚楼间,激动地介绍起深藏于记忆深处的往事。
信念
向轩在家中排行第四,因此,向国展亲切地称他为四叔。从小,向国展就总听父辈们讲起四叔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革命大潮风起云涌。在桑植,姨奶奶贺英在丈夫牺牲后,便与奶奶贺满姑率领地方群众武装继续开展顽强斗争。1928年,因被叛徒出卖,奶奶不幸被捕入狱,连同她的3个孩子一起被关进大牢。”向国展说,好在姨奶奶贺英设法买通监狱看守,把四叔和他的兄妹3人救了出来。可后来,奶奶贺满姑却在狱中受尽折磨后,被残忍杀害。那时,四叔向轩才4岁,他对母亲的全部记忆,来自姨奶奶贺英和舅爷爷贺龙的讲述。
从此,向轩管贺英叫妈妈,自小跟着她习武,三四岁就能打手枪。可好景不长,1933年4月,因叛徒出卖,贺英牺牲。贺英牺牲前对向轩说:“找大舅贺龙,找红军去,报仇!”并给向轩一个小布袋,里面有2个金戒指、5个银元,还有她的小手枪。向轩一边开枪还击,一边往山上跑,右腿脚脖子处中弹负伤,仗着地形熟,躲了半天。之后拖着伤腿,咬着牙走,在湖北省鹤峰县麻水找到了贺龙。
治疗好伤后,1933年5月6日,这一天,7岁的向轩拿起贺英给他的枪参加战斗,从此成为红军中的一员,成为了中国最小红军战士。
中国最小红军战士向轩。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见到四叔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那时10多岁,还在读小学。”向国展回忆,那天,听说四叔回来了,族里的人都跑去看。他身穿一身军衣,感觉很威严。但他一说话,就打破了这样的印象,让人觉得很幽默、亲切。“当天,四叔给我们在场的孩子们都发了糖,还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跟我们说有机会了去成都找他。”
在向国展看来,四叔向轩是一个在生活中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在战场上顽强坚韧,有着坚定目标和信念的人。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之时,9岁的向轩已是红二、六军团司令部通信班副班长。向国展坦言,因为年龄小,人又机灵,对山里的地形比较熟悉,所以四叔在长征前,就送过很多重要文件、信件。而在长征途中,四叔同样如此,在行军过程中,一下往前跑几十里送文件、信件,又跑几十里返回是常有的事。
向国展感慨地说,那时,四叔才是一个9岁的孩子,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承担着这么多的工作,足以看出他的意志是十分坚强的。四叔曾说,长征虽然很苦,牺牲的人也很多,但大家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的信念,而他也是这样。
底气
说起四叔向轩,采访时,向国展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敬佩的神情。“四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长征结束后,14岁的向轩前往抗日一线,在八路军120师358旅警卫连任副连长。在炮火硝烟中,他一路征战,参加了宜川、宝鸡等战役战斗。在这些征程中,向轩全身有26处负伤,直到他去世时,几枚弹片一直留在他体内。
在向国展看来,四叔向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受访者供图
“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距第一次见他已过了10年左右。那次,四叔在家中住了50多天。”向国展回忆,那时,虽然四叔很乐观,但已经开始承受战争带来的病痛之苦。
在抗日战争中,因被炮弹命中头颅,有几枚弹片一直遗留在向轩头中。在向国展记忆中,当时四叔向轩经常会头疼,再加上脖子、背、腰、膝盖、右脚等多处的旧伤,每到换季时,身体反应就会比较大。“当时,我到处给四叔买药,可效果都不太理想。四叔晚上还是会疼得睡不着觉。我就陪他坐在家门口的水泥塔旁,一起聊天。可四叔还笑着安慰我说,展儿,这是日本鬼子留下的‘纪念’,到一定时候,是要发病的,不碍事。”
住在向国展家那段时间,每天向轩都会早起,去和周边的百姓们聊天,然后买了包子、油条带回来给家人吃。“四叔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他常跟我说,做人一定要忠诚,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而对敌人一定要狠,不要手下留情,要坚信中国是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的。”
说到动情处,向国展停了下来,缓缓望向窗外,目光里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坚定。“在四叔身上,我看见了军人的豪气;更从万千像他一样的军人们身上,看见了支撑中华民族前行的底气。”
传承
在桑植这片见证历史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踏着红军的足迹,每一眼都望着革命的方向。
作为一名红军后代,这些年,向国展始终记得四叔向轩说的话,做人要忠诚,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挺过去。上世纪70年代末,学习中医的向国展被分配到了桑植县民族中医院。
向国展说,红军后代这个身份从来不是可以懈怠的“光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光荣的传承。
1977年,刚大学毕业的向国展和另外3名同事,成为了桑植县民族中医院重建的主力队伍。从选址到筹措资金,再到采买医疗设备……向国展和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咬牙坚持了下来。1981年,桑植县民族中医院重新对外开放。
“干事必须像钉子一样,认准目标,就一头扎进去。”向国展在桑植县民族中医院一干就是40多年,他见证了它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发展成近700名员工、当地百姓心中值得信赖好医院的历程,深知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2022年,向国展从桑植县民族中医院门诊部退休。尽管已经退休,但还有不少外地病患慕名而来,找他看病。向国展坦言,病患信任自己,自己就要用自己毕生所学,为病患治疗、缓解病痛,不负他们的信任。
如今,退休后的向国展还有另一重身份——张家界市红二方面军后代代表队领头人。说起这个身份,向国展谦虚地说,其实自己就是张家界市红二方面军后代里的一名志愿者,为大家做一些组织与服务工作。
作为红军后代,向国展始终铭记祖辈们用热血与信念铸就的精神丰碑。在他看来,这个身份从来不是可以懈怠的“光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光荣的传承。“在我们红军后代心中,在每一个生活在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百姓心中,始终亮着一盏灯。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里唱的那样,那一盏灯从未熄灭。”
站在那栋穿越百年历史烟云的吊脚楼前,向国展思绪万千,他更加明白了那盏灯背后的深意——那盏灯,是穿越岁月的信念之光,也是红色血脉从过去到现在生生不息的传承。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陈杰 杨怡晴 朱丽萍 李森林
编辑:秦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