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群山沃野间,一场多年的双向奔赴正结出硕果。褪去机关气、裹满泥土香的驻村工作队,以“伴村人”之姿扎根沃土,破产业困局、塑文明乡风、引发展活水、注科技动能,更在相伴同行中唤醒乡村自主生长的内生力量。
当村民的盼头化为干事劲头,当干部的责任融入乡土情怀,这些村庄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的全面振兴中,正逐渐褪去“被帮扶”的印记,以主人之态拔节生长。红网推出《伴村成长——万千变化在田间》专题报道,以一村之路,映照中国万千乡村的共同轨迹,记录这场从“焕新”走向“自兴”的温暖历程——有人伴,崎岖变通途;有人守,瘠土生新芽;有人引,乡风自成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朱丽萍 辽宁凌源报道
在被誉为“北方花都”的辽宁凌源生活了三十余年,90后凌钢干部周品言,直到去年才真正体会到了花棚中的劳作滋味,理解了花农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
作为凌源市杨大营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品言在村里干起了她熟悉的宣传工作,但这次她不再只是见证人、记录者,更作为参与者、村里人,和杨大营子村一起成长。
一年多来,杨大营子村的鲜花,多次被全国性媒体聚焦,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花卉产业,全村的花棚面积又增加了两百多亩,村集体收入增长了数十万元。
杨大营子村的鲜花大棚。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
法国作家雨果有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
杨大营子村的花新鲜,周品言看农村的一切都很新鲜,年轻干部驻村带来的变化,当地村民也觉得新鲜。
周品言是自己主动报名争取来到扬大营子村的。在国企机关待了八年,她说,她想到农村来,干点不一样的事。
从凌源城区出发,驱车20多分钟,就到了杨大营子村。杨大营子村地处辽、冀、蒙交汇处,是东北连接华北的交通要道。
周品言记得很清楚,2024年3月18日,天气晴朗,微风拂面,她第一次来到杨大营子村,第一次走进花棚,感受身处花海的视觉冲击。
凌源市杨大营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品言在花棚里拍短视频。
“花棚里面太漂亮了!”周品言很兴奋。她和村两委的同事们碰了个头,就被带到了花棚。当天晚上,她发朋友圈说,“在杨大营子村感受到了爱与被爱,这种集体的凝聚力深深感染着我。”
杨大营子村用开得正盛的小雏菊和含苞待放的百合欢迎了这个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
从花棚回来,周品言的办公室多了两束花农送的小雏菊,她对驻村工作如何着手也有了主意。过去,周品言在凌钢集团采访、剪辑、播新闻。现在,她要发挥自己采编播一体的技能优势,让更多人知道凌源、知道杨大营子村的花。
说干就干。2024年3月20日,周品言拿着手机和麦克风,第二次走进了花棚,拍摄雏菊和百合。怕全是花的画面太枯燥,她又在视频中加入了自己的诗朗诵。在周品言个人视频号上,第一期“驻村第一书记带大家赏花”的视频推出,两天时间超过7万次播放。
周品言个人微信视频号截图。
这个数据,让周品言更有干劲了。过了几天,周末,周品言拉着同是90后的村治保主任刘志超,又走进了花棚。
刘志超自己就种了两个大棚的花。这回,周品言挑了个百合盛开的花棚,以采访的形式,让刘志超来介绍凌源百合。
“半城烟火半城仙,我在杨大营子村,过春天!”这样的视频开头,周品言喊了一个春天。
当地的花农们也看到了周品言的视频,纷纷邀请她,来自家花棚拍拍。
“我们都觉得新鲜。”花农赵平元说,其实村里很多人,之前并不知道怎么种花,也不敢种花。
杨大营子村花农赵平元在看花的长势。
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
过去,杨大营子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种玉米、小米等杂粮,看天吃饭,村民收入有限。
转变始于花卉产业的引入。
花卉产业,是凌源当地农村首选的富民产业。全国每10支鲜切百合中,就有3支来自凌源。凌源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鲜切花超2.9亿枝,花卉产值达10亿元。
但杨大营子村错过了前期的机会,当地的花卉发展,主要集中在近五年。刘志超介绍,2020年时,杨大营子村还只有300亩花棚。到2025年春天,杨大营子村的花棚面积已达830亩。其中有200多亩,是周品言驻村后增加的。
周品言在直播推介村里的花。
在走村串户中、在视频下的村民的评论中,周品言找到了驻村工作的具体方向。
比如,给那些因为看了她视频而想种花但又不敢尝试的村民,讲解本地的花卉产业扶持政策。
比如,寻求更有效的宣传途径,去切实提高杨大营子村的花卉知名度,提高村民的收入。
“这是值得我全身心投入的新事业。”周品言说,要让老百姓知道政府有好的政策,对种花赚钱这事有信心。
给别人信心,自己先得有底气。周品言开始恶补花卉知识,恶补产业政策。她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杨大营子村的品牌推介官。
除了拍视频,周品言还尝试了直播卖花,首场曝光就达1.7万次,成了杨大营子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4年10月,周品言作为凌源百合推荐官,在CBA联赛现场走进助农直播间,当天卖出了18万元的花。
杨大营子村治保主任刘志超(右)在交流工作。
另一边,村干部们也没闲着。刘志超自己种花赚了些钱,也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他最初是种花小白,启动资金来自当地政策支持的贷款。第一年,在自家地里种了一棚郁金香。第二年,又租了一个棚,两年时间,还完贷款,还赚了好几万。
2024年,刘志超说服快50岁的任荣,种了一棚百合。从买种苗到花棚管理再到怎么卖花,刘志超全程指导。
第一期花卖完,任荣就赚了4万元,当地百合通常一年卖两期。今年,任荣的花棚扩大到了5个。
这是刘志超第一次带人,任荣能否赚钱,压力比他自己种花还大。刘志超说:“他赚钱了,我心里担子放下了,有信心带动更多人了!”
春天的花,秋天的收获。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
花农在打包小雏菊。
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今年2月2日(大年初五)晚,周品言收到一个微信好友申请,一看是来找花源的,她立马从沙发上坐起来。“那个河南的客户,一开口就是30万颗,一下就是上百万元的生意。”周品言激动地说,她头回见这么大的线上订单。
次日,立春,周品言特意穿上漂亮衣服,联系了几家花农和合作社,看能不能拍到满意的视频和照片,把这笔订单定下来。
类似的从各个平台找过来的客户还有不少,周品言要做的,就是当好中间人,帮花农们卖出好价钱。
“驻村后,都没周末的概念了。”周品言说。
驻村当然辛苦,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容不得一个有责任心的共产党员躺平。
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当地花卉种植大户田明月,近5年增种了10余亩花。
周品言驻村的目的不是成为网红。事实上,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她没再频繁更新“赏花”的短视频。
一直看差不多的内容,观众会视觉疲劳,周品言改变了策略,还是宣传杨大营子村,但不只是拍花,村里的各项工作、市里的各项活动,她都去当“宣传官”。
她学会了借力。
去年4月,周品言被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采访报道,之后,又因为她本身的工作成绩和业务能力,频繁被其他央媒、省媒报道。
不光是宣传花,杨大营子村的各类农产品,都是周品言的推介对象。她把村里的蘑菇和杏仁露卖到了凌钢集团食堂,还帮凌钢集团的其他驻村干部们卖了苹果、地瓜等。在周品言的“东拉西扯”下,各个驻村干部凝聚起驻村帮扶的合力。
驻村一年多来,周品言身上多了些许“泥土气”。她熟悉了杨大营子村的大部分角落。个人出资修整神仙沟组的路、看望村里的老党员,开展义诊,邀请所在的爱心团队资助村里的困难大学生……不翻看朋友圈,周品言都不记得自己做了这么多事。
“以前墨守成规,现在我觉得自己更有冲劲了。”周品言说,过去,她只需要干领导指派的专业方面的工作,现在则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平凡而谦逊地奔走于村中的每一个角落。
打包好的小雏菊。
累,但好在有鲜花。4月1日,周品言晒出村民送她的花,白紫相间的洋桔梗,给了她一整天的好心情,仿佛前几日的劳累和病痛都消了。
如今,周品言知道了花棚里工作的感受,蹲得腰酸背痛,闷得一身是汗。这滋味并不好受,她想,勤劳的花农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村里的变化,刘志超比周品言感受更明显。“赚钱了,心情好了,邻里矛盾也少了。”刘志超说,村里的花卉企业变多了,村民更爱惜环境了,打牌的人也少了。
9月,在杨大营子村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项目基地内,新苗娇嫩欲滴,清香沁人心脾,花农们正期待着国庆中秋的市场行情。
鲜花映笑颜。
花农采摘小雏菊。
【记者手记】
小屏幕撬动大振兴
杨大营子村同样用沿路盛开的波斯菊和满花棚的小雏菊欢迎了我们。采访时,周品言的电话响个不停,她在当地有丰富的社会关系,都被她拉来给乡村振兴出力了。
不像驻村工作队是团队作战,杨大营子村的驻村帮扶工作,压在了周品言一个人身上。对她而言,这份工作格外陌生,她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宣传工作入手,起到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际上,凌源当地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像杨大营子村这样的村庄,要发展花卉产业,关键在村民们的信心。
周品言带来的,就是发展的信心,这是驻村干部在当地发挥的最大作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坐在花农摩托车后座拍摄花棚外景。
最打动人的,是这种“伴村成长”的双向滋养。周品言在帮助村庄打开花卉销路的同时,也在乡土实践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村民们在学会种花技术的同时,也掌握了对接市场的能力。
当周品言举起手机在花棚里拍摄时,她记录的不仅是鲜花的娇艳,更是一个村庄挣脱传统农业束缚、迈向现代化产业的蜕变历程。
小屏幕撬动大振兴。花开有时,振兴有期。如今杨大营子村的花香已飘出山野,但比鲜花更芬芳的,是村民们日益饱满的精气神。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王诗颖 刘玉先 王嫣 吴公然 汪衡 谭苏昕 秦楼 张必闻 朱丽萍 龚子杰 王杨 刘志雄 李兵 陈霸
设计团队:杨抒怀 邓琴 谭文平 佘履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