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湖南湘北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金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朱丽萍 长沙报道
2024年,省人大代表赵金秋履职步履不停,和其他代表开展相约调研,足迹遍布常德、衡阳、郴州等地。作为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代表,他对农村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关注的重点依然还是农村。
乡村振兴到底还有哪些难点和堵点?赵金秋带着这个问题进山区、走湖区,和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唠嗑,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
“经过这一年来的调研,我感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赵金秋说,比如,农村道路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加强农村道路的建设,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这么多年我们持续在投入,但不能松劲。”赵金秋注意到,如今随着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农业现代化的兴起,现有的农村道路己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
行走在“湘村”,他发现,原有的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低,规划设计比较狭窄,路面宽度不够,会车难度大;已修好的硬化道路质量不高,路面破损严重,附属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不到位,道路的基本维护没有保障;某些地段由于道路不通,无法实行机械化耕种。
因此,赵金秋打算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建议,升级农村道路建设,加大建设资金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提升现有农村道路等级,提升道路畅通水平和安全条件。将农村道路所需的维护管理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以村为单位进行查漏补缺,打通剩余“断头路”,便于机械化耕种,遏制耕地撂荒。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兴旺起来。
经常跑田间地头搞“田野调查”的赵金秋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重要举措。相比过去,湖南的农业基础设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横向来看,对比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湖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赵金秋建议,要加大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尤其要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提高高产稳产粮田比重的关键。
对于农业,赵金秋感慨颇深,一方面,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很苦,农民在地里“刨食”不容易;另一方面,要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就必须依靠机械化,这是农业的根本出路。
“高标准农田是‘铁牛’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赵金秋说,他在调研时,看到有部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小田改大田后就找不到自己的田了。实际上,集中连片的耕地,不仅便于机械化耕种,更有利于对病虫害的集中集约防治,田间管理也更容易。
调研时,赵金秋一方面向存在认识误区的群众解释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另一方面思考这块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成为高标准工程,还需要从投入、监管方面下手。”赵金秋说。
他认为,政府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增长机制,多渠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投入后,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加强监管,使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同时,要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管,严格执行建设规范,健全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工程建后监管体系,确保项目功能的发挥。
说一千道一万,乡村振兴最终还得靠人。赵金秋在调研中走遍山山水水,一个最大的感慨就是乡村缺人才,在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市场销售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话题,时代在召唤更多乡村人才、乡土专家和农村能人的涌现。”赵金秋说,要建设一支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的本土人才队伍,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实用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