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修复者③丨杨红爵团队:让静默文物“开口说话”

2025-10-11 10:13:52 红网
作者:吴公然 朱丽萍 郑玉焓 编辑:刘惟烜
字号:

编者按: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湖湘大地上,一群“时光修复者”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虚实交织处重绘文明的年轮。千年石刻锋芒再现,断骨残影精准弥合,褪色胶片重焕光彩——这些融合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实践,正是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破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10月9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时光修复者》融媒体报道,深入文物、古籍、胶片、非遗修复现场,带你走进“时光修复者”的匠心世界,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DSC08267.jpg

湖南美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红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朱丽萍 长沙报道

在湖南美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董事长杨红爵在手机上轻轻点开一段视频,一声声铮然、锽锽的敲击音铿锵而出,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叩击着听者的心灵。

窗外,夹竹桃花开得正艳,梅溪湖碧波如镜,铙音融入静谧,弥漫着一股肃穆之意。

日前,杨红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从事文博数字化工作已整整17年,致力用技术重现历史文明的辉煌。

时光修复者-7.jpg

杨红爵正和团队讨论技术细节。

从静默的陈列品到能“发声”的文化生命

“这是周代礼器‘铜铙’之音。”他语气平静却难掩激动,“我们把它‘复活’了。”

商末周初,中原商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地区,本地工匠创造出大型青铜乐器——铙,击之天地和鸣。

然而,古代用于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的礼乐器,如今只能静静立于柜中。

如何让庄严之音重现?

“当时,我们联合专家进行文物使用场景分析,采集铜铙发音,运用磁感技术,最大程度还原敲击方式,使今人通过声音获得古人祭祀山川的体验。”杨红爵说。

杨红爵带领团队,成功“活化”了这天地和鸣之音,从此该文物不再是静默的陈列品,而是能“发声”的文化生命。

采访中,杨红爵强调一个概念:“数字化手段不能称为‘修复’,而应称为‘复刻’或‘保护’。只有实物处理才叫‘修复’。”

他进一步解释,文物修复是一项极为专业、资质要求极高的工作,必须由博物馆、考古院等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专家完成,而数字化团队所做的,是通过高清扫描、三维建模、X光透射等技术,对文物进行非接触的记录与再现。

杨红爵团队成员彭子轩举例说,比如古建筑会随时间风化,扫描后可以随时1:1复刻还原。又比如,出土时是一堆碎片的陶罐,可通过数字手段推演其原貌,进行虚拟补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启动“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中国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大约从2000年起步,它能够实现场景还原、历史事件重现等功能。

在此之前,还原历史大多依靠艺术场景或雕塑,成本高且效果一般。而数字影像不仅成本更低,还能更生动地解读内容。

彭子轩接着解释,比如要讲述“赤壁之战”,用实物很难向孩子说清楚来龙去脉,但通过一段影片,就可以直观呈现。因此,历史事件类的内容,尤其适合用多媒体数字技术进行解读。

“文物的意义不仅在于器物本身,更要把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杨红爵颇有感慨,“我们不但要修复文物物体本身,还要通过巧妙设计和精心解读,复现它当时的那一段时光。”

时光修复者-4.jpg

利用数字技术还原的一处古代场景。

让文物“活”起来

杨红爵并非文博科班出身。

他学的是计算机应用,2008年入行做数字展览,2015年创业,将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于展示展览中。

转变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他决定将公司业务聚焦于文博数字化。

杨红爵认为,博物馆是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建筑空间,是文化传承的高地,同时是人类文明得以物化保存、触摸和展示的核心场所。从专业角度来看,博物馆是最复杂的展示类型,包括征集、收藏、保护、展示、传播、教育等功能,涉及多重要素和行业高标准要求。“如果能把博物馆业务做好,其他类型的展馆不在话下。”

让文物“活”起来,是时代的风口。

早在2014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和口号就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口号背后的深层意蕴是,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

2016年出炉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让文物活起来”为文物工作方针。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离不开“文化+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来湖南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再次嘱咐,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杨红爵认为,与其说自己踩中了时代的节拍,不如说是自身热爱的结果。

“我从小就热爱文学、历史。”他说,数字化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文物的解读,借助技术可打破实体展览的物理限制,走向线上,运用多种新技术帮助观众理解文物。

时光修复者-2.jpg

文创产品——“鹰杯”。

最难的是如何准确而生动地解读文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尽管技术在飞速发展,杨红爵认为最大的挑战并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准确而生动地解读文物”。

一方面,必须确保对文物本体内容的把握准确无误。

“我们服务的是博物馆,属于政府投资项目,代表的是官方立场,因此绝不能出现错误,否则会误导观众。”杨红爵说,特别是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复原和加工时,必须严控内容风险。

另一方面,解读也需要创意。

“就像撰写讲解词,不同的切入点、视角和策划方式,带给观众的体验就完全不同。”杨红爵对此颇有心得,独具匠心的解读能让观众“上瘾”,愿意持续关注;如果解读过于机械或平淡,缺乏吸引力,很可能失去观众。

他举了一个成功案例——皿方罍的数字化展示。

皿方罍是湖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件文物出土于湖南桃源,当地博物馆在2017年左右筹建时,希望重点展示这一文物,但真品收藏于省博,数字化虚拟技术成了另一种选择。

“我们为桃源县博物馆打造了一个基于三维动画和光雕投影技术的展示方案。”杨红爵说。

皿方罍表面布满精美的饕餮纹,杨红爵团队通过投影技术将纹饰逐一动态勾勒出来,形成一段非常震撼的视觉漫游。

这种依靠视觉冲击力的解读方式,放大了文物的艺术价值,给人带来了新的体验。

利用数字技术解读好文物的价值,讲好文物的故事,意义重大。

“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有很大差距,保护的担子也尤为艰巨。”中国博协常务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认为,原因之一是没有把相关文物的价值讲清楚,人们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

“我们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清文物的价值。”杨红爵说,文博数字化本质上做的是教育,他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生意人,而是带着文明传承的情怀和使命来干好这份事业。

IMG_20220607_113543.jpg

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古代“歌舞俑”表演。

用代码和创意留住文明的痕迹

文化+科技,如何实现1+1大于2?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认为,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大前提下,更要促进多种科学的跨界融合。

对此,杨红爵深有体会。

“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所需的不同学科背景人才超过20名。”杨红爵说,“策划岗位可能包括文学、历史、考古、博物馆学、儿童心理学、设计学、市场营销甚至财务。”

他认为,临时组建团队虽能完成项目,但难以持续成长。“我指的人才融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的、整体的团队,跨专业人才共同成长,项目经验一起分享,数据共同积累。”

根据自身多年创业经历,杨红爵深刻感受到,科技是跟着文化跑的。科技更多的是手段,要服务于文化的内核。

“每个客户都说,希望给他一个独一无二的想法和创意,他不想跟别人雷同。”在杨红爵看来,“文化+科技”这个行业的服务和定制属性很强,很难靠“一招鲜”去满足所有的客户。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为文化插上相应的“科技翅膀”,杨红爵团队不断开展技术创新。

团队成员李宛琪介绍,美创数字科技拥有12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113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打破了技术依靠外围支援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技术成本。

比如,在湖南博物院的《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览中,就运用了感应敲击互动和识音互动等手段,使古代乐器以现代旋律“复活”及“展示”。

又如,在益阳市博物馆,运用全息投影、滑轨互动、LED裸眼3D视觉系统等数字多媒体技术,使得原本一大批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历史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观众面前。

在杨红爵看来,文博数字化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文物的颜色在褪去、物体在老化、声音在消失,但数字化技术让它们得以以另一种方式存续,并获得新的生命。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刘玉先 王嫣 谭苏昕 王杨 刘志雄 吴公然 杨怡晴 秦楼 张必闻 陈杰 朱丽萍 龚子杰

设计团队:邓琴 邓尧

后期剪辑:朱丽萍 龚子杰 李美燕 郑玉焓 李静怡

来源:红网

编辑:刘惟烜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