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湖湘大地上,一群“时光修复者”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虚实交织处重绘文明的年轮。千年石刻锋芒再现,断骨残影精准弥合,褪色胶片重焕光彩——这些融合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实践,正是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破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10月9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时光修复者》融媒体报道,深入文物、古籍、胶片、非遗修复现场,带你走进“时光修复者”的匠心世界,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CG模型网为部分海外流失文物打造的数字分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朱丽萍 长沙报道
“1、2、3......十二兽首,我在书里见过的!”
百年文物曾沉睡在异国展柜,无数代码正奔涌于数字疆域。当两者相遇,会发生什么?
从一张模糊的旧照片到360°旋转的3D模型,流失海外的文物也可以跃然“屏”上,重返国人视野。
今年5月,百度百科启动了“数字文物守护计划”,将数百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以另一种方式跨越山海“送回家”。而幕后提供核心技术支持的,便是国内领先的3D模型交易平台,位于星城马栏山上的CG模型网。
并非简单的图片展示,而是用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在云端唤醒与端详,如同将珍宝捧在手心。
CG模型网CEO董艳。
踏上“数字归途”
“意难平。”
回忆起刷到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中那盏玉壶归家故事的那一刻,CG模型网CEO董艳说,一想到中国文物流散海外,她心里的遗憾就挥之不去。
怎么办?她想到了在自己擅长的数字世界,说不定“有戏”。
时间回拨到2006年,国内3D行业初露萌芽。和许多同行一样,董艳苦于没有专业交流的平台,“当时论坛、贴吧流行,我们就想搭个台子,让高手们有地方晒作品、切磋技术。”
说干就干,CG模型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头八年,这个平台完全是“为爱发电”,没有商业模式,也没有盈利压力,纯粹是设计师们分享作品、切磋技术的宝地。
2015年,CG模型网正式注册公司,从爱好者社群转型为3D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如今,平台已拥有218万注册用户,每天新增上千个模型,成为国内头部3D模型交易平台。
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在上海的一次行业交流会上,百度智能云团队透露了“数字文物守护计划”的构想,希望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归”。
“我听完就觉得,这就是答案!”董艳感慨,“我们终于找到了技术的‘用武之地’,所以毫不犹豫地投身了进来,现在想想也还是很有意义的决策。”
时间紧迫。475件文物,不到一个月的制作周期,要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完成。董艳火速组建近30人的团队,技术大佬和高校学生纷纷上阵,开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为最大化还原文物细节,团队研读了大量参考资料。
打破“数据孤岛”
“最大的挑战,是见不到实物。”董艳坦言,仅凭几张模糊的照片去还原文物,几乎如同“盲人摸象”。
为了实现对文物最大程度的还原与细节加工,团队靠“笨办法”和新技术破局,大量请教专家学者,搜集学术论文和出版画册考究细节,同时训练AI充当“数字修复师”,借助碎片信息智能补全细节纹理。
在董艳的办公桌上,就放着一本厚重的《海外国宝全书》,“这本书是我们辗转托人帮忙找到的。在项目期间,大家每天都抢着翻。”
随着数字文博相关项目不断增多,她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博物馆居然会从CG模型网平台采购自己博物馆里的文物模型。
“这就是数据孤岛。”董艳一语道破,尽管这些机构内部可能拥有高精度扫描的原始数据,但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或对内部商业部门开放使用。
董艳与团队在办公区交流。
然而,随着市场端的需求与日俱增,不论是线上展览、数字沉浸体验,还是新媒体内容创作,行业迫切需要更加轻量化、即拿即用的标准化数字素材。
于是,CG模型网恰逢其时地扮演了“破壁者”,用市场之手激活了沉默的文化数据。
在董艳看来,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是一项“创造性接力”。而CG模型网正在为这场接力构建坚实的数字基座,一方面激活全球百万设计师的创造力,一方面驱动海量模型数据的算法力。
“还原是底线,活化是手段。”她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去年,他们联手腾讯数字实验室及上百家博物馆IP,发起“模点奖”潮玩手办设计大赛,邀请设计师以文物为灵感进行拟人化再创作,将悠久的历史文物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潮玩作品。
董艳欣喜地说,大量参赛设计被年轻人热捧,不少作品被品牌方合作开发成实物推向市场,“用创意激活IP,让文化自己会赚钱,最终形成保护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文化与科技融合,让历史瑰宝在数字世界里触手可及。
马栏山上伙伴多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真正掀起浪潮。”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试验田”项目的加速推进,年轻人来马栏山创新创业,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摘到的桃子。
2024年7月,CG模型网拿到了视觉中国的战略投资,公司发展迎来新机遇,董艳决定将公司从市区的写字楼搬到马栏山园区的网易长沙数字产业中心。
“马栏山提供的顶级云网算力和独特的文创产业集群,能让我们这类创新型公司跑出加速度。”董艳直言,选择马栏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定。
作为创业公司,CG模型网在这里获得的远不只是政策,更是一种“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体系性支持。
“园区的领导是我们的‘同行者’,会和我们一起拜访客户、共建生态。”董艳还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园区内有知了青年、芒果数智、方实验室、野子科技、空间蛙普等众多优秀企业,形成了天然的产业集群。
“我们团队里90后、00后占比超过90%。”董艳笑言,年轻人天生懂技术,又最懂如何用二次元、国潮等新语态让文物“潮”起来。
“在马栏山,年轻企业间像‘创新联盟’,常碰撞合作,共享资源。”她认为,这里不仅是“文化+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也是年轻人才集聚的高地。
马栏山上“新新”向荣,已然成为年轻人才集聚的高地。
展望未来,董艳瞄准了三个清晰的文博方向。
看得更细,技术有望给文物做“CT扫描”,连分子结构都能数字化;让AI更聪明,AI在学透古人审美后,或许能成为人类的创作搭档;玩得更嗨,通过VR、AR技术,让文物变成数字生活中可互动、可体验的一部分。
屏幕那端,历史不再沉默。
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旋转、每一次分享,都是数字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思念,更是连接远方与未来的桥梁。
“出门在外,我们都要‘常回家看看’,对吧?”
从马栏山再出发,董艳与她的年轻团队正在用代码和三维创意,让历史瑰宝在数字世界里触手可及、惊喜“重逢”。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朱丽萍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