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风俗之神奇的“打铁水”

来源:红网 作者:刘洁琼 编辑:邓瑶 2014-11-19 10:14:43
时刻新闻
—分享—

打铁水

  相关攸县美物之豆腐:韵味千年 香飘万里
     攸县美食好韵味之血鸭:传说源起宋丞相文天祥
     攸县民俗:传承百年 贾山皮影
     攸县民俗:谁说女子不如男 巾帼娘子也舞龙
     攸县民俗:长调《燕花歌》——几近失传的长篇方言歌谣
     “攸女仙境”:体现攸县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平台

  红网攸县站记者 刘洁琼
  
  据考证,攸县县城是从五代后梁时期,即公元907-935年迁至今址的,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让在这里氤氲着浓厚的人情风俗,蕴含着厚实的乡土文化。“打铁水”这一技艺据传起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代至建国初期,衰落于文革期间,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民间又恢复了表演。从盛行、衰落到复燃,它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隧道。
  
  最早在攸县农村民间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打铁水”,民间为祈求平安、幸福,又意为辟邪。后来县城地区民间会请各乡的补锅匠集中在体育场(老衙坪)集中“打铁水”,意在铁水圆圆,团团圆圆,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并确定为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为节日活动日期。从此,“打铁水”流传于攸县境内乃至周边县、市地区的民间,以“打铁水”代替了节日燃放烟花的喜庆及娱乐活动。
  
  “打铁水”是补锅工匠精湛技艺的表现。它的技艺表现有两种:一是“手打”。表演者用手掌接触熔点1200℃—1500℃的铁水抛至上空,铁水倾刻绽开铁花,一般高度在4—6米以内,抛上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撒在地上时就是泼金撒银。二是“木打”。用木板打铁水,借助于一定形状的木板,一般不少于二人为一组。一人拿勺子从炉中瓢出铁水,一滴铁水约直径2毫米左右,一人拿木板迅速击打,高度能达到8-10米或更高。二人动作配合协调,娴熟。如果有三组人员同时抛物天空时绽开的烟花效果远比现代的烟花有观赏性。技艺娴熟者还有意添加其他金属元素,如果加入铜,便能呈现橙色的铁花,如果加入铝元素,就展示为蓝色的铁花。为了使铁花更加扩散,覆盖面更广,还可以加入一些盐。
  
  在表演中,工匠们表现尤为勇敢,表演者一般是男性,无论是什么衣着,肩搭一条罗布手巾(棉布),足穿胶鞋,在滚烫铁花中来回行走,特别是用一双肉掌击打抛洒铁水也不伤毫发显得最为神奇。
  
  “打铁水”表现了补锅行业者的精湛技艺,不怕烫伤勇敢献身的敬业爱业精神;在烟花没有问世的年代里,铁水代替烟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至今被人们沿用和传承,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