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女子舞龙
相关:攸县美物之豆腐:韵味千年 香飘万里
攸县美食好韵味之血鸭:传说源起宋丞相文天祥
攸县风俗:神奇的“打铁水”
攸县民俗:传承百年 贾山皮影
攸县民俗:长调《燕花歌》——几近失传的长篇方言歌谣
“攸女仙境”:体现攸县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平台
舞龙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但全国各地均各有特点,湖南攸县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节庆的舞龙灯表演习俗尤其鼎盛。据调查统计,全县现有龙灯队700多支,分布城镇乡村,甚至有的庙观、村民小组也拥有龙灯队。
恭贺新春,祈求年丰,这是舞龙表演的本源,但龙灯却不尽相同。攸县就有布龙灯、火龙灯和香龙灯三种相对常见的龙灯,其用途也不同,布龙灯一般在喜庆时舞,火龙灯和香灯是祭祀时舞。无论哪种灯,都是由龙首、龙身和龙尾组成,其长度都是以龙身节数而定,节数必为单数,7节、9节、11节、13节乃至更多,攸县春塘陈家有支长达99节的龙灯,长龙摆尾,荡漾田间,气势雄壮,当然舞动操作的难度也很大。操作普通的龙灯需要每节一人,加上掌灯手、官锣手及鼓乐手,一支龙灯队至少由18人组成。
先说说最常见的布龙灯。起初,布龙灯只有龙脊上有布条,每节用蔑织成竹笼,笼中间插一根木杆用于操作,后来在龙背上又添加鳞布作为龙鳞,现在龙腹部也加上了布,使整个龙身更为立体和美观。龙头,先是用竹条扎成架,再用色纸装裱,一般是由纸匠艺人扎成,现在是用布制作。平时,龙灯大多存放在福主庙里,需舞龙时,得从庙里摆出隆重仪式再出龙灯。攸县从正月初二日开始至十五日止,龙灯舞到各家各户,人们燃炮相迎,繁复者还会摆出案桌,堆满果点,送上茶水款待,富庶之家还会设宴款待龙灯队成员。
舞龙灯是力与美的结合,过去善舞者大都是青壮年男子,而现在攸县善舞龙灯并不只有男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拼的攸县人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是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县,不少年轻力壮的女同胞在家留守,农闲之余也相继组队舞龙。据不完全统计,攸县全由女子组成的龙灯队已经超过现有龙灯队伍的半数。
舞龙在攸县缘来已久,技艺也代代相传,一般的队伍至少能舞出二三十来个花样,经验丰富的队伍能摆出上百个造型之多,如“观音坐莲”、“鲶鱼咬尾”、“日头过坳”等等。为了增加美的因素,有的龙灯队还依据民间传说化妆成各种故事人物和动物,跟随在龙灯之后,到了宽阔地舞龙摆花的时候配合进行表演,这样的龙灯,民间称为“花灯”,艺术气息更为浓厚。
还有火龙灯和香龙灯不得不说。火龙灯是用竹条扎成灯箱,边上糊上白纸,箱内底部插上蜡烛,将其点燃就成为灯箱。每个灯箱就是龙身的每节,七至九个构成一条龙,舞动起来灯箱转动,使火龙活灵活现。香灯就是用稻草等为原料制成草绳,龙头龙身龙尾都用草绳织成,操纵杆插入龙身,将其分为数节,龙身上插上祭祀用的香并点燃,这就成了“香灯”。
这两种灯一般是在晚上出灯,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一方平安。这两种灯都不入民户,只舞到屋场。而香灯一般只在元宵节(攸县民间称为“老鼠嫁女”的神秘节日)或中元节(攸县民间家家户户祭祀先祖的节日)出灯,当晚舞毕之后还要送到附近河岸水边进行一定的仪式,最后用火烧化,整个过程三分诡秘七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