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县某300余人烈士墓被毁 

来源:红网 作者:盛磊 编辑:曾小颖 实习编辑 周洁 2015-07-01 10:14:33
时刻新闻
—分享—
唯一遗留下来的阵亡烈士墓石碑。

6月29日,李学坤在金井粮站内介绍,这里原来建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墓,埋葬了300余名烈士,如今已看不到遗址,希望镇政府能重建碑亭,以示纪念。 图片均为盛磊摄

  红网长沙县站7月1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盛磊)长沙县金井镇集镇一侧映山咀(现S207旁),原建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墓,安葬有300余人,这些阵亡将士均是在长沙第二次会战中为阻挡由平江南下的日军而壮烈牺牲的。令人唏嘘的是,这座抗日阵亡将士墓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金井粮站时被毁,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很可能变成无名英雄,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缘起收集文史资料发现抗战阵亡将士墓
  
  这座抗日阵亡将士墓如何被发现,说起来有些机缘巧合。
  
  1985年是抗战胜利40周年,时任金井区公所宣传委员、县政协委员的李学坤接到县政协安排的一个任务,收集整理与长沙县有关的抗战文史资料。
  
  李学坤经过调查,得知金井镇集镇一侧映山咀(现S207旁)曾建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墓,当他赶到现场时,这里早已建成金井粮站,且没有发现任何与抗日阵亡将士墓有关的遗物。
  
  后来,李学坤查阅长沙县文史资料和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发现,1941年9月,日军第二次侵犯长沙,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二十九团在福临、金井、高桥一带抵抗,激战一昼夜,虽然消灭日军大部分兵力,但自身伤亡也十分惨重。
  
  据当时的见证者、金井镇村民周冬桂回忆,两军在黄花屋、映山咀附近交火,枪声、炮声一直延续到深夜,第二天只见尸横遍野。周冬桂说,金井和高桥两处战场阵亡的将士共计300余人,当地村民上山收尸时,看到抗日将士戴的斗笠和臂章上均有“铁血”二字,无不为之感叹。
  
  修墓300余名抗日将士葬于青山间
  
  李学坤查阅史料还发现,1943年春,预十师得知该处阵亡将士数量较多,特派工兵200余人来此,在当地村民协助下,将草草掩埋的将士骸体逐一挖出清理,在映山咀的小丘冈上新建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占地面积约三亩。
  
  公墓上,砌有烈士纪念塔,高六米,嵌青石碑四块,上刻有预十师师长孙明瑾撰写的碑文,正中一块最大石碑上则刻着预十师二十七团少校营长阮梦成、二十八团中尉排长胡友善、二十九团中尉连长冯其中等将领的名字,墓地四周植有松柏、剑麻和冬青树等,环境显得庄严肃穆。
  
  后李学坤多方打听,找到了当时的守墓人王仲法。王仲法介绍,当时国民党征兵抗战,他家兄弟三人必须出一个人,后中央得知该处有300余名阵亡将士,修建了一座公墓,安排他守墓,王仲法家因此得到免丁待遇。
  
  公墓建好后,每逢清明,常有烈士家属亲友前来扫墓,少校营长阮梦成的妻子韩丽珍多次从衡阳赶来,每在墓前焚香化纸,悲痛欲绝。
  
  为了公墓免遭破坏,王仲法在墓地旁一株樟树上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公墓重地,严禁牛马踏其间”。
  
  建议重建碑亭、收集遗物纪念阵亡将士
  
  李学坤告诉记者,1974年金井粮站兴建榨油厂,将墓地推平、碑石抛散,而当时守墓人王仲法早已去世,他的儿子王佐明正好在附近放牛,想起父亲守墓一职,立即跑到现场,抢救出了两块石碑,存放在家中。
  
  1995年村里修路,李学坤想去王仲法家查看一下石碑,王佐明的妻子告诉他,村里人都说石碑放家中不吉利,便投入附近水塘做踏脚石。
  
  李学坤跑到水塘一瞧,只见岸边露出一块石碑一角,另一块石碑已不知所踪。由于石碑重达100余斤,李学坤请了当地一村民帮忙将仅存的一块石碑从水塘里搬出,再雇了一辆车,拖至其东山村的老家存放。
  
  6月29日,记者在李学坤老家见到了这块石碑,碑文还清晰可见,里面详细记载了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二十九团在金井奋战的事迹。
  
  李学坤曾向金井镇政府提出恢复金井映山咀抗日阵亡将士墓的建议,他说:“金井粮站内有一花园,面积近一亩,草木茂盛,可在其中建一碑亭,收集抗战遗物,以示纪念。”
  
  当天,记者跟李学坤来到金井粮站,他指着这片厂房感慨道,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虽然烈士墓已荡然无存,但烈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业绩和爱国精神仍在,值得每个金井人,甚至国人铭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