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后的胜利】笔架城下的余程万 不是逃亡而是接援军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刘容 编辑:李艳华 2015-08-06 00:04:2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最后的胜利》常德报道组实地走访笔架城。)

(国军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就是自此突围而出。)

红网专题:最后的胜利

  常德报道组报道:

  【最后的胜利】报道组抵达常德 找寻喋血孤城的记忆

  【最后的胜利】老兵马景刚:打仗就会死人 要珍惜和平

  【最后的胜利】全营阵亡不弃寸土 常德河洑山军魂永存

  【最后的胜利】笔架城下的余程万 不是逃亡而是接援军

  【最后的胜利】常德细菌战10年诉讼无果 日本政府遭痛批

  【最后的胜利】厂窖惨案亲历者讲述日军暴行

  【最后的胜利】拨草可见遗骨 厂窖千人坑里的绿与殇

  【最后的胜利】常德:从硝烟中走来 向幸福之城出发

  【最后的胜利】记者手记:触摸历史 珍惜和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刘容 常德报道
  
  笔架城是常德城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化浓郁的古城墙、干净怡人的沅江风光,每天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参观。
  
  然而,很多人不曾知晓,这样一个不大的临江文物景点,曾经却影响了一位中将师长和一座城市的命运。
  
  今天,红网《最后的胜利》常德报道组实地走访了笔架城,详细了解了1943年常德会战中,最后的“虎贲军”英勇突围的故事。
  
  八千“虎贲军”败走笔架城
  
  1943年11月16日,日本侵略军分三路进攻常德城。当时驻守常德城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誓死驻守常德城,并先后在河洑、水星楼顽强地阻击了由水、陆进犯的日军。
  
  然而,由于敌我军力悬殊过大,援军也受日军阻击,迟迟不能推进,战至12月2日晚上,57师8000多人仅剩下不到300人在战斗。
  
  12月3日凌晨,余程万在常德城西南角笔架城旁边一栋民居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商定,柴意新团长等人继续驻守常德城,余程万率部从沅江突围,寻找和迎接援军,最后反攻常德城。
  
  “起初,余师长执意要守城。”常德会战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钟云鹏介绍,当时由于部下坚决反对自己守城,余程万才答应了部下过江的意见。
  
  当晚黑云密布,余程万率部由常德市上南门至大西门的城垣低矮处爬上城墙,再到笔架城,用木梯悬梯而下到沅江岸边,用五条没有船桨的小木筏借着风力渡过了沅江。
  
  1943年12月3日上午8点左右,常德沦陷。12月7日晚,余程万率为数不多的士兵在德山附近的茅湾与援军58军新第11师第32团取得联系,商定收复常德路线。12月9日拂晓,国军从东门杀进常德,当天收复常德。
  
  常德会战研究会:余程万是常德守城战的第一功臣
  
  对于很多人认为余程万是弃城而逃的说法,钟云鹏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余程万从沅江突围是去接援军,又不是跑到山里躲起来了,他应是常德守城战的第一功臣。
  
  同时,在常德收复后的几天,重庆当局认为余程万弃城没有执行军令,将其抓起之后欲重罚,常德各界和社会名流问询后联名上书力保余程万。最后余程万还是被判处两年徒刑。
  
  笔架城位于常德市武陵路的起点,因其状如笔架而得名,由并列的三角形五个城垛构成,中间一垛最高,为3.75米,两侧稍低,为2.75米,再两侧又低,为2.35米。
  
  笔架城曾多次修缮,有史可查的有七次。清同治《武陵县志》载:“崇祯十一年(1638),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三年竣工,拆旧易新,极其壮固。”1980年,常德市人民政府又拨款整旧如新。
  
  游人登临笔架城极目眺望,滔滔沅水从脚下流过,广褒的绿色乡村尽收眼底,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场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