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自行车‘驼峰航线’”之一]贝家花园:那些欢愉和生机、曲折与离别 [“自行车‘驼峰航线’”之二]40年医者仁心 病人有总统名流也有穷苦百姓
编者按:
“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 ‘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盛赞法国医生贝熙业。
友好、热血、仁义的故事总会令人提起。今年8月27日,红网时刻新闻赴法报道团记者在法国蒙达尔纪直播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开馆仪式时,再度从法国友人那里听到了贝熙业的故事。1920年前后,他曾支持中国青年旅法勤工俭学,担任体检医生,并为他们签发赴法推荐信。继而我们了解到,在北京西山,有一座贝家花园,这里是贝熙业长期居住的地方。1913年到1954年,他在华行医40余年,并致力于推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
贝家花园,同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一样,成为中法友好交流的一个窗口、一个坐标。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从法国归来后立即探访了这里,9月20日,正式推出系列报道《自行车“驼峰航线”——贝熙业和他的贝家花园》,试图还原那些活泼欢愉的生机、惊心动魄的曲折和撕心裂肺的离别。这也是红网、时刻新闻今年大型系列融合报道《回望出发的地方》,继湖南篇、法国篇之后的第三部曲北京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李长宏 北京报道
2016年9月9日,北京海淀区西山麓下原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现为北京市第47中学)校史馆,里面的中法文化交流展览馆静静地向时刻新闻记者展示了北京西山的一段“中法缘”。
这个展览呈现了三个杰出的法国人在北京西山所做出的有益事业,他们是贝熙业、铎尔孟和圣-琼·佩斯。展览用图片、文献、表格及简洁的文字系统而详尽地呈现了他们的事迹。
“这个大型展览讲述了以贝熙业为核心的朋友圈创造的中法文明传奇,这段历史被遮蔽了60多年。”北京海淀区贝家花园园长徐之波讲述,这个“朋友圈”做了大量开风气之先的事:如开办中法大学、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和农村社会改良实验……
贝家沙龙,客人像白云一样来了又去
贝家花园南大房,这里是贝熙业的客厅,也是他与朋友经常聚会的场所。“每逢周三,这里常常举办沙龙,高朋满座。”徐之波说,“在20世纪初驻华法国人圈子中,贝熙业是灵魂人物。”
“贝大夫虽然是一名医生,但他的经历传奇,他在非洲、印度、波斯的探险故事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贝熙业传奇》一书的作者贺洁描述:“贝熙业为人豪爽,对待朋友诚挚、热情。而且他爱好广泛,再加上他的仁心仁术,他的朋友无处不在。”
贝家花园南大房陈列的旧照片还原了当时举办沙龙的场景:大家见面,问候寒暄,围绕着总是和蔼可亲的主人贝熙业;沙龙上,美食、茶点、烟酒齐备,大家天南海北自由畅谈。
“每次聚会,贝熙业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为朋友们打点所需的一切。朋友们非常喜爱贝家沙龙。”贺洁讲了一个细节:“铎尔孟是贝熙业的老哥们,两人常常争论又亲密无间。他们都爱吃甜食,贝大夫偏好冰淇淋,铎尔孟则爱吃甜点,如果他忘了带走,贝大夫会专门派司机送去。”
贝熙业的儿子让-路易·贝熙业说:“几乎每一位来宾都从父亲的笑容里读到了真诚和友谊。客人像白云一样来了又去,而父亲是长在这里的一棵大树,见证四季变幻的容颜。”
“从现在的一些资料不难发现,贝家沙龙延续了几十年,谈论的话题包罗万象,包括生物学、医学、文学、考古、探险、教育等。”徐之波说道:“参加聚会的有外交官员、汉学家、诗人、探险家、社会活动家。知名的如圣-琼·佩斯、铎尔孟、谢阁兰、夏尔·图森、德日进、大卫·妮尔、李石曾、蔡元培……”
中法文明在西山交流碰撞,开花结果
北京市第47中学校史馆,中法文化交流展览馆里,法国人铎尔孟和圣-琼·佩斯也是主角。这里用详尽的史料表现了他们在中国的活动轨迹和文化成就。“他们都是贝熙业最好的朋友,是贝家沙龙的座上宾。他们后来的学术成就和沙龙主人提供的帮助密不可分。”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张文大说。
展览馆陈列的照片上,铎尔孟着一袭中式长衫,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满屋中式家具、名流字画和线装书。据贺洁介绍,这位满脸络腮胡子的法国人精通中国词曲,《琵琶记》《西厢记》《拜月亭》《还魂记》《长生亭》等,他都翻译并介绍到了欧洲。“历尽十年心血校译《红楼梦》法文版,这是后话。”
铎尔孟为人低调,沉默寡言。“日本军队占领北京后,铎尔孟每周只出一次门,就是星期三去贝家沙龙,人称 ‘星期三先生’。”在贺洁的印象里,铎尔孟称贝熙业为“老伙计”,贝熙业的中文名则来自铎尔孟。“之前,贝熙业的中文名根据音译而来, 如‘贝西尔’ ‘贝西埃’ ‘卜希尔’等,铎尔孟取名 ‘贝熙业’,朗朗上口,品味高远,一下子就在北京传诵开来。”
西山“桃峪观”,这是圣-琼·佩斯的著诗处,如今正在修葺中。张文大是这处遗址的发现者之一。张文大说:“圣-琼·佩斯虽然不会中文,但他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他经常在贝家沙龙倾听,体会其他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得空就会精神抖数地骑着他的蒙古马来这个西山小道观构思作品,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英雄史诗《阿纳巴斯》,中国译作《远征》。1960年,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谢阁兰沉醉于中国古代文化,他从西安碑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获得灵感,创作了“碑体诗”《碑》,成为法国文学经典;德日进(著名学者,“北京人”头盖骨的鉴定者之一)也是贝家沙龙的常客,贝熙业的合照中,常常能看到他瘦高的身影。
推动赴法勤工俭学,创建中法大学
这个“朋友圈”不仅具有“看世界的眼光”,更注重“改变世界的实践”。北京西山,就是这批中法精英知识分子擘画法国模式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一个“基地”。“他们在这里修公路、通电通邮、办银行、建消费合作社;并直接推动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创建了中法大学,实施温泉乡村实验……”张文大一一数来。
“父亲17岁去法国做华工,出发前先在北京学习用刀叉,然后坐火车去了法国西北部一家人造丝厂工作。”温泉村85岁的胡保善至今仍记忆犹新,他的父亲胡玉树早期曾赴法做工和留学。胡保善讲述:“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成立 ‘华法教育会’,父亲是第一批学员,他们白天做工,晚上学习。后来,中国掀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我父亲成了这批留学生的翻译和向导。”胡保善往他书桌里一指:“我这儿有照片儿……”
贝熙业受铎尔孟邀请,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推动人之一。李石曾、铎尔孟多次往返中法之间,为勤工俭学学生解决在法学习和工作问题,贝熙业则留在北京担任留学生的体检医生,并为他们签发赴法推荐信。
西山贝家花园落成前后,北京中法大学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是贝熙业和他的朋友们全心投入的一个新事业。史地民俗专家柳荣惠介绍:“贝熙业是中法大学的法方董事。”
这是一个“从娃娃抓起”的宏伟计划。从建校开始,中法大学就设计了庞大的系列教育机构,包括研究部、大学部、中小学部、海外部、特设部。
胡保善就在中法大学附属温泉小学读过书,他记得,温泉小学后来叫“生活学校”,办了一些作坊,还有专门的劳动课。“有一个大院子,东五间大房是造纸厂,养了一匹马轧草,轧完了放到大池子里搅成纸浆,做出来的纸可以做卫生纸,也可以写大字。西五间大房织布、绣花;北屋是幼稚园,有乒乓球室;另有院子设礼堂和图书室,还有一个刻字组。”胡保善老人对学校的结构、老师和工友的姓名都记得非常清楚。
记者手记
这个朋友圈,在西山实践了中国最早的乡村实验
9月10日下午,精神矍铄的胡保善老人翻开了他的家族老相册,这是一本超过100年历史的相册,里面有大量他父亲胡玉树拍摄的有关西山温泉村巨变的照片。
“温泉修了第一条公路,修完公路就有了第一辆公共汽车。”胡保善指着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我父亲拍的那辆公共汽车。”胡保善还记得,“贝熙业和李石曾在村里办了温泉疗养院,到了晚上,我们就在那边澡堂子里泡。”
贝熙业和李石曾等人在那里办学校,建别墅,办温泉疗养院,办科学试验场,建农村社会改良基地,遗留下了一块有着中国现代化改良印迹的宝地。
北京史地民俗专家柳荣惠介绍:“为刺激农村商品经济,他们成立消费合作社,采取社员入股形式,每股五元。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他们成立个钟生产合作社,如推广棉花种植,改良种畜。”
“他们在温泉村开辟苗圃,栽种葡萄园。贝熙业还请来教堂的教士教授村民葡萄酒酿造方法。”柳荣惠说,贝熙业等人还在温泉村建立农村诊疗所,种痘防疫,宣传饭前洗手、清除垃圾、灭蚊消蝇等卫生知识,“在当时的中国,这些都可谓是开先河之举。”
在贝家花园园长徐之波的带领下,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从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到农林试验场,再到温泉疗养院实地走访了一圈。我们了解到,这个实验涵盖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民事调解、社会救济、农村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