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光灰”vs“绿色”:没有硝烟的同城暗战

来源:红网 作者:李长宏 陈彦兵 编辑:徐丹 2017-08-11 14:56:5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今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第41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神州大地,也在三湘四水铺展。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派出四路20名全媒体记者,分赴湖南常德市、安仁县、长沙县和湖北黄石市开展调研采访。8月3日起,红网、时刻新闻“网报端微视屏”六位一体现代传播矩阵平台同步推出大型主题融合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敬请关注。

  专题链接: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

  相关新闻: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黄石关停“五小”:“水墨色大牡丹”走进历史烟尘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翻滚吧!黄石新港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老工业城里的凡人鹅事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砍树人的后半生(图集)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记者手记:“刮骨疗毒”重塑生态绿城

  相关评论:

  红评:绿色发展让黄石找到不枯的“资源”

  相关视频: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光灰城市”到“山水园林”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生态优先 黄石新港着力建设“绿色港口”

  【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湖北黄石:“矿冶之都”兴起绿色革命

  时刻新闻记者 李长宏 陈彦兵 黄石报道

整顿“五小企业”前,黄石市区灰蒙蒙的天空。

  碧水蓝天,路阔林密。原大冶钢厂老员工李国华(化名)每次来到磁湖时,总会想起三十多年前,他在夹皮沟采矿的场景。上世纪八十年代,黄荆山脚下炮声隆隆,尘土飞扬,上午的工作结束后,李国华用他那双黢黑的双手,一把抓起两个白面馒头,一口馒头,一碗烧酒。

  “那时的我们也不怕灰,白衬衫穿一天就变黑。”李国华清楚地记得。

  三十年前,黄石市区几座大烟囱每天吞云吐雾,那时的人们,甚至把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形容成一朵朵水墨画的大牡丹,“烟囱冒烟是生产兴旺的标志,从华新窑飘来的水泥灰,在周边平房屋顶结成几厘米厚的水泥垢,还能防雨!”老黄石人如是说。

  工矿业的繁荣,让黄石迅速跻身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这里曾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大冶有色、大冶铁矿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被称为武钢“工业粮仓”。在过去的60多年里,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近2亿吨、铜精矿近10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近6亿吨。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给黄石带来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

如今的黄石,俨然是一座生态大城,半城山色半城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充分体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随后,黄石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市政府提出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2017年,黄石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黄石磁湖美景。

  老工矿城市的“刮骨疗毒”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黄石的“光辉史”与“光灰史”相伴相生,工业发展让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石的矿产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整座城市形成了以冶金、矿产为主的产业格局,各种小山矿、小冶炼等“五小企业”应运而生,结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接踵而至。在“雾霾”概念还未普及的年代,黄石市区上空,早已弥散着终年不散的大雾。灰色,一度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

黄石磁湖樱花旅游节上,一派游人如织的景象。

  “那个水像鸡尾酒,用杯子舀起来可以看到五颜六色都有,废气在空气中形成酸雨,打在身上刺痛,落在地上还有刺鼻的味道”,李国华介绍记忆中的黄石,“很多五小企业来到黄石后,经济发展了,但环境也污染了。”

  要发展,还是要绿色,这是个问题。而此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13年,黄石市委决定,2014年6月30日之前,关闭所有五小企业,全面治理工业重污染源。

  关停,过段时间可能再生产。而关闭,则是彻底消失,杜绝任何死灰复燃的可能。

  “就是壮士断腕的决心。”黄石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黄石油菜花节吸引3.2万游客。

  2013年下半年,黄石市区一根根烟囱轰然倒塌,一场关闭五小企业和整治重污染企业的围剿战,正式打响,尽管此举意味着当时的GDP损失近200亿。

  原国发冶炼厂相关负责人张谦(化名)投资近70万采购环保设备、安装废气治理装置。然而政策如同军令状,当年6月,环保设施完成安装,10月,整座厂房被拆除。

  “这个搞冶炼的厂对环境污染大得很,关了好!”村民说起国冶炼厂的关闭,纷纷拍手称赞。

  “这座厂每年纳税2000多万,相关负责人也找了很多方法使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就算所有排放都达标,违反了国家政策,也一样要被拆除。”黄石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发的拆除,只是黄石关闭“五小企业”的一个缩影。

  一年内,黄石市367家“五小企业”被关闭,120多座非法矿山、100多家无序发展的模具钢企业被关停,长江岸线123个非法码头泊位被拆除。此举也让一直高位运行的黄石工业增速下跌3.7个百分点,次年直跌8个百分点,降到1%。黄石这座老工业基地不得不直面产业转型,从“恋矿情结”转向“生态立市”,浴火涅槃。

  同时段,黄石投入近百亿元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抚平生态伤痕。数据鲜活,十八大以来,黄石市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完成造林绿化49.6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09%,水岸、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

  “现在的环境好多了,天蓝水碧,花团锦簇。”李国华说。自那以后,他承包了一片林地,转型做起了苗圃种植。2016年9月26日,首届湖北(黄石)园林博览会暨矿博会在大冶湖边盛大开幕。如今,行走磁湖湖畔,花团锦簇、游人如织。

黄石新港两边种满了绿色的植被,空气清新,再无废气粉尘,两岸边居民不敢开门睡觉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李长宏 摄

  123家非法港口“一网打尽”

  作为老工业基地,黄石先有厂后有城的诸多因素导致城市布局先天不足,功能分区犬牙交错,加上资源环境被破坏后,一度被戏谑为“光灰城市”。

  “夏天午休醒来,衣服上沾有一层黑灰。”对于光灰城市,家住长江口岸的市民王兰香记忆犹新。黑灰主要来自老港口里的煤炭运输,由于缺乏除尘技术,扬尘直接落入寻常百姓家。

  多年来,在湖北一千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黄石因矿而兴。然而,随着货物吞吐量的上升和大小港口环保等管理疏于规范,沿江码头无序开发造成岸线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屡遭破坏。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十大良港之一,黄石港寻求着改变。

  2013年9月,黄石向国家和省政府提出在黄石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的请求,次年1月获批。

  2015年9月29日,黄石新港正式开港。

  2016年,黄石举重拳关闭123家非法码头,同时,还将全市港口的业务,逐渐归并到新港。

  “进出口船舶的垃圾,也要进行回收,防止船主把垃圾抛到长江里面去。”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介绍。

  黄石老港占用长江岸线26.5公里,年吞吐货物量不足2000万吨。

  新港占用岸线11公里,年吞吐量已达到1000万吨。

  随着2017年沿江铁路,公路的开通,将助推2017年货物吞吐量3000万吨。

关闭五小企业前遗落在矿区的矿渣,如今,已经被绿色植被环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李长宏 摄

  “形成整个港口用地、物流用地、产业用地一种良性的配比,给将来的港口发展,留足足够的发展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

  开绿源,节污流。两年时间,黄石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港口整治上,对先前的123家非法老码头一网打尽,对拆除的码头种植绿色植物,让江滩重新披上了绿装。

  如今黄石新港生活区,一边是绿化,一边早已没有扬尘。站在数十米高的岸桥上,放眼黄石新港,曾一马平川的长江岸线,如今巨臂飞扬,集装箱星罗棋布。

  按照港城联动、水陆并举的总体思路,黄石对应规划了102平方公里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一座新的港城正在冉冉升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