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株洲市二中,学弟学妹给即将参 加高考的考生写的祝福语。图/记者周健
嘉宾:
李映武祁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文科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张建军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文科班数学老师
楚天舒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文科班班主任、政治老师
潇湘晨报实习生 李亚平 记者 杨杰妮 长沙报道
李映武、张建军、楚天舒三位高三老师陪伴80后、90后、95后走过一次次高考路,在这些老师眼里,由于不同时代的政策背景、家庭背景,不同时期的考生多数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80后:考大学容易考好大学难
背景:1999年开始,高校进入扩招时代。对于80后考生来说,考上大学不是问题,难的是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
李映武:县立高中里95%的80后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因为家里面没钱没关系,80后把高考当作改变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还记得,1998年这届考生中有一个叫刘小军的,当年他以祁阳县第二的成绩被天津南开大学录取。他从进入高中开始,就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奋斗。白天除了早上起来跑步,其余的时间就待在教室里看书。寝室熄灯后,甚至还会借着走廊、公共厕所里微弱的灯光看书。这是80后学生的特质。
张建军:80后的父母很多都经历了“文革”,自己没能读大学,希望在小孩身上实现。
90后:选专业更注重自我喜好
背景:2008年,为了保证高考公平公正性,高考实行“不点录”政策,伴随的还有“平行志愿”系列改革、国考统筹、招生“阳光工程”、“人文招考”、高考自主命题、自考考务考籍管理的实施。
李映武:与80后学生相比,90后学生在学习之余,更注重培养自己的爱好。2010年高三这一年,我带的祁阳县第一中学426班囊括了全校健美操比赛一等奖、运动会一等奖、十月红歌比赛二等奖。当时,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是体育和美术特长生。
文科班的学生搞活动时特别活跃。他们觉得不仅仅是高考,还有其他的道路改变自身命运。
填志愿的时候,学生选学校和专业时会倾向于自己的爱好、兴趣,而家长则会要求学生按照社会上最热门的专业选择。“要读你去读,我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我就不去。”经常可以从学生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90后考生多是独生子女,比起80后受到家长的关注更多,而他们往往非常有个性,不愿听从父母的安排。
95后:高中后的选择更加多样
背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户口考生涌向城镇;同时,95后学生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他们对待高考的态度与80后、90后相比变化更明显。
李映武:平均每个班有将近10%的学生对待高考是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觉得父母在县城里开了店,没考上就回家接手父母的生意。他们会表示,“那些读了大学的人到时候不照样在我手下打工。”
此外,95后这一学生群体心理比较脆弱,抗挫能力不强,在家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楚天舒:95后的学生心理相对脆弱。今年5月份这段时间,找我寻求心理辅导的学生比往年要多。不少人都出现因成绩不稳定失眠的问题。
张建军:90后、95后乃至更贴近现代的学生的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接触了更现代的教育方式,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家庭教育也在改变,这才导致了高中后的选择更具多样性。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杨杰妮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