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界政协委员一个月提意见建议158条 |
政协委员踊跃献策促株洲发展升级 |
湘江风光带一角。 伍海涛 摄
红网综合讯 据株洲日报消息(记者 叶新福 通讯员 段圣伟)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政协开展的政协委员“我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献一策”收到各界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158条。
献策的内容涉及株洲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教育卫生、民生改善等方面,对破解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和难题,促进科学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想法,部分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责成相关部门跟进研究解决。
突出低碳城市建设
中共界 文佳初
建设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主轴,建议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发展升级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做好“加法”,优化产业结构,用低碳产业支撑城市。把“大板块”做强。迅速做大轨道交通装备、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大板块”低碳产业。把“短板块”做长。建议在市内开展公共服务和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逐步将公共服务项目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外包给社会专业组织。把“新板块”做大。发展环保设备(产品)制造业和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有色冶炼、电力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快建设静脉产业园,形成废旧汽车、废旧金属、废旧塑料等废弃物回收加工的规模特色园区;建设一个再制造业园区。
二、做好“减法”,降低能源消耗,用低碳能源改造城市。继续加大“两高一资”企业“关停并转”的力度。加快环保治理项目建设。推广再生能源。开展综合利用。
三、做好“乘法”,扩大技术优势,用低碳技术引领城市。让轨道交通装备、电动汽车、中小航空发动机、硬质合金、变流技术等方面的低碳核心技术优势,更多地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低碳城市建设。
四、做好“除法”,减少碳源存量,用低碳环境净化城市。倡导民间造绿。以公益事业的形式在各个公园及中环线两则,打造若干主题纪念树林。实施“碳汇造林”工程,引导单位和市民出资购买碳汇,支持园林绿化。严格控制占绿。坚决打击毁绿行为。
坚持商贸活市
民革界 文新宇
商业是抵御实体经济下滑的最优产业。株洲作为交通枢纽,如何将交通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再转化为就业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升级动力,是株洲城市发展的关键。
加强落实未来十年商业规划,广纳商业精英,鼓励商业连锁经营。引进和培养商业人才,对有意落户株洲的商业人才和创业团队,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设施,建立商业孵化基地,提升办公、物流、仓储、电信和税收服务质量。继续引导大型本土商业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商业航母。
壮大县域经济
科技界 汤建新
大凡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一个显著特征是县域经济发达。发展株洲升级版,县域经济做强势在必行。
各县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要大手笔规划建设好一个或几个产业园区,积极引导现有布局分散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集中集聚和转型升级发展。各县建立产品结构、分散布局合理的若干个卫星小城镇,做到一镇一产业,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区域整体实力跃升。健全扶持体系,鼓励促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搭建招商平台,做好帮办服务,打造客商的“投资乐园”。
“森林城市”建设应师法自然
致公党界 罗立宇
当前,广场、草坪、大树进城,被误认为是“森林城市”建设的“三大件”。实际上回归自然才是“森林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议株洲的“森林城市”建设师法自然,遵循地表、地貌、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和规律,立足精致化、色彩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要求,考虑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等因素,制订城市森林规划,科学地筛选、培育种苗,在种植时,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提升园林绿化的档次和格调,在增加绿量的同时,更注重提升绿化水准,努力实现由局部景观提升向公园城市的转变。
推进职教大学城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界 陈洪星
建议职教大学城的建设应控制规模,以质求胜。控制入城院校规模,将类型相似的高、中职院校整合,组建职教集团。由规模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采取扶强、兼并、转向等方式,整合优化资源,倾力打造几个特色学校和特色品牌。
要提高起点,高端引领。扎根区域经济,服务产业升级,立足长株潭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全面调整和优化职教城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民盟界 尹剑峰 陈科华 徐蓓
我市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非遗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应继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并由单个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
建议制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专设机构的规格。对重点项目和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培训传承人员,设立非遗基金,建设非遗基地,开发非遗产品。
打好旅游组合拳
农业界 刘开龙
要加快旅游开发,必须打好旅游组合拳,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要做好整体规划。以株洲旅游产业升级为目标,形成全市综合性的旅游规划,重点开发炎帝神农文化、梨树洲原生态文化,建设皮佳洞七公里地下河漂流等珍稀景观,打造旅游产品。做好整体包装。市区的大型娱乐项目、炎陵的炎帝陵、攸县的酒埠江山水、茶陵的古城墙等各具特色,可以包装成“寻根问祖、回归自然”株洲七日游的升级产品。做好整体推介,通过设计活动,达到有效推介株洲旅游的目的。
建立“数字株洲”技术联盟
特邀人资环界 姚献其 彭天祥
李卫国
我市“数字城管”、治安电子防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数字环保”等“数字株洲”管理平台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是,各个系统标准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造成各个系统各自为政,设备利用率低,浪费财政资金。
应该尽快建立“数字株洲”技术联盟。制定数字监控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各系统参数设置,对现有的智能系统进行整合,形成条块融合、共建共享格局,发挥最大效益,提高现有监测系统的利用率。
强化产业的配套升级
科技界 陈 群
建议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高起点、高水平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引导相关产业到相应的产业园发展。通过政府搭台或创造条件,加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配套,以行业重点企业为龙头,培育产业集群核心,提高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协作的能力。积极招商引资,拉长上下游产业链。加大对集群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更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或采购系统。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叶新福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