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绿色+品牌”奏响长沙现代农业交响乐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邱钊 编辑:刘飞越 2013-07-30 10:29:52
时刻新闻
—分享—

  金井茶、宁乡猪、望城鱼、大围山水果……有形的产品与无形的品牌相得益彰,带动着长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圈可点。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长沙即将实施的“十大工程”将奏响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强音。连日来,记者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探访田间地头,感受着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绿色、品牌等带来的活力和巨变。

  科技魅力,节水滴灌

  破解持续高温

  7月的长沙,虽然持续高温,但长沙各地瓜果飘香。在长沙县路口镇龙华山生态农庄,记者看到满园的郁郁葱葱,2000多亩的菜园子、果园子似乎没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100多亩的丝瓜地里,细细水流从铺设的水管中流出,渗进土壤里。另一侧果园子里,自动化喷灌将果树苗浇得透湿。“这里都是高标准基地,节水农业,滴漏喷灌全是自动化。”农庄负责人陈海俊告诉记者,高标准蔬菜基地采用滴漏技术,水直接渗进土壤,节水而且高效。“像这么热的天,每三天滴漏一次即可,全是自动化,省时省力。”

  “连续晴热高温20多天,长沙蔬菜减产不多,这里面高标准蔬菜基地功不可没。”记者从长沙农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长沙大力推进蔬菜“百千万”工程,并全力建设高标准的蔬菜基地。目前,蔬菜百亩种苗基地、6个千亩示范园和3个万亩基地初步形成。

  在长沙县高桥镇,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认识致富能人张国进。7年以前,张国进还只是马王堆蔬菜市场里一个普通菜贩子。在敏锐地捕捉到长沙夏天难以吃到金针菇的信息后,他掏出全部积蓄,从上海请来三位技术员,开始了金针菇的低温培植。短短几年时间,从创立食用菌合作社吸纳300多名农户入社,再到建立大规模厂房成批培植金针菇,今年张国进投入3000多万元,将金针菇袋装栽培升级为瓶装栽培,日产量增加到30吨,快速覆盖湖南市场。

  “虽然占地只有几十亩,但产值超过了5000亩菜地。”张国进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金针菇占据了湖南市场的80%。

  绿色银行,一个镇花卉苗木年销售过30亿

  “—湖春水浓于酒,醉倒寻芳拾翠人。”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长沙农村,如诗如画,美轮美奂。长沙当今的决策者在现代农业这片土地上再创佳作,在每个色块上,形成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像竹林—样形成“扩张效应”,构成产业集群。

  走进浏阳柏加镇,俨然进入了一片绿色海洋,家家户户门前,绿树成荫,花草萋萋,仿佛走进了植物大观园。20多年前,一场罕见的冰冻将浏阳柏加遍地种植的柑橘苗冻死,村民赵汉先壮着胆子,成为柏加第一批种植花卉苗木的经营户。

  有了几位苗木种植的成功先行者,在政府的引导下,浏阳柏加镇走上了专业花木种植之路。柏加近3万村民,几乎人人是种植苗木的老板,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年均苗木交易额超过30亿元。

  如今,柏加已经奠定了行业的龙头地位,同时也带动了长沙县等周边县市,成为湖南花卉苗木种植发源地与产业核心地带。浏阳柏加镇负责人告诉记者,柏加将打造一个湖南惟一、全国最大的花木交易大市场,已经开始了征地建设;同时在柏加创建“智慧城镇”,打造中国最大的花卉苗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长沙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沙的现代农业最大的特色就是资源丰富且多样化,有很好的发展基础。推动规模化和产业化,就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发挥优势。在提高市场认知度、市场容量、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要稳扎稳打,保障源源不断的供给,保障产品的质量,完全可以把小产业做成精品农业,帮助当地农民增收,体现更多的附加值。

  品牌效应,形成“三环四廊”产业布局

  一提到宁乡流沙河,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土花猪。在十几年以前,因为生长周期太长、利润太低,土花猪一度被农民弃养、在宁乡濒临灭绝。但如今,它重新走俏,成了市场的“宠儿”。凭着儿时对土花猪肉的喜爱,宁乡人李述初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开始了一条“流沙河土花猪绝境复兴”之路。

  经过十年的经营,李述初开辟的“养殖示范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同时让周边的农户尝到了甜头。加盟养殖土花猪的农户近300家,年出栏流沙河花猪4万头。李述初成立的沙龙畜牧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花猪保种、养殖、科研、加工、销售于一身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企业。

  李述初告诉记者,现在宁乡流沙河花猪已经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公司准备建花猪城,预计三年内上市。

  记者了解到,按照“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生态农业”的总体空间构架,长沙基本形成“三环四廊”农业产业布局。优质水稻、花卉苗木、优质茶叶、优质水产“四大百里产业走廊”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县(市)因地制宜,打响了金井茶、宁乡猪、望城鱼、大围山水果等地域化品牌。

  实施“十大工程”,开启现代农业新征程

  “提篮小卖不是现代农业,摆地摊子也摆不出现代农业。”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郑耀频表示,作为省会长沙,发展现代农业是一条必由之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长沙现代农业发展地位要优先、主题要优势、产品要优质、设备要优良、结构要优化,同时要做到生态优良,环境优美。

  为进一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长沙将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将推进“双十”粮食产业提升工程,建设10个十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集中区,打造10个万亩特色稻米产业集中区;实施“菜篮子”安全保障工程,重点建设4个万亩以上蔬菜示范片,打造10个千亩以上蔬菜示范园;实施“高档精品果业发展工程”,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白沙、金洲、大围山和沩山四个时鲜水果产业集中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地标品种保护开发工程,打造宁乡猪、大围子猪、黑山羊核心保护区和望城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四大特色品种养殖保护区;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培育工程;实施农产品加工增效及品牌创建工程;启动“美丽长沙·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和水生态建设工程;启动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实施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将达到250万吨以上,蔬菜年总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70万吨以上,全市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副市长黎石秋告诉记者。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邱钊

编辑:刘飞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