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永刚
到7月29日,长沙已连续29天最高气温超过35℃,多处农田“喊渴”。
记者来到长沙县青山铺镇赛头村,看到的却是禾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村里山塘水满,一条3000多米长的水渠贯穿全村多个组,小水泵正将汩汩清水输送到田间地头。
“前些年我们这里纯粹是靠天吃饭,不是遭旱,就是遭淹。今年多亏了军伢子出钱修水渠,多年不遇的大旱也不怕了!”村里71岁的彭仲坤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
老人口中的“军伢子”是长沙市政协委员、湖南三锦节能公司董事长张正军。
赛头村有村民3000多人,家家户户种水稻,水是村里的命脉。离村不远的天华山上有一座小型水库——大岩水库,一条修于上世纪70年代的沟渠和水库联通,将水引入村中。由于年久失修,这条沟渠已经变得断断续续,里面满是水草、泥巴和村民丢弃的垃圾,成了一条臭水沟,基本发挥不了蓄水调水的作用。
去年底,村支书余涛找到村里的能人张正军:“张总,村里的情况你也清楚,不把这条沟渠治理好,乡亲们的生计就没有保障。你能不能想点办法?”
就这样,今年3月起,张正军出资100多万元,对这条3000多米长的沟渠进行了彻底疏浚,将渠道拓展为3米深、3.5米至4米宽,全部用麻石衬砌,对渠上的水坝也全部进行了修复,使其蓄水调水功能全面恢复。今年大旱,村里没有一亩稻田因缺水失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永刚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