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报:早已消逝的电波

来源:红网 作者:潘东晓  编辑:杨洁 2013-08-06 11:48:1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县站8月6日讯(分站记者 潘东晓)“现在还能发电报吗?”8 月2日,在熙熙攘攘的长沙县电信大厅和邮政大厅里,年轻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的询问一头雾水:“没有这个业务,不知道怎么办理。”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之称的电报在长沙县已消亡多久了?坚守到最后的报务员给出了答案———长沙县在2002 年停办了电报业务,距现在已有11 个年头了。

  关于电波的记忆 电报传递着悲和喜

  “96 年某天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和家人正围着火炉聊天,外面突然来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电报员。”长沙县白沙镇的村民张先生对电报的记忆印象深刻。他说,当时电报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都传递着大悲大喜。

  “那封电报来自攸县,满脸风霜的电报员把自行车往墙柱子上一靠,就小心地掏出一张小纸条,奶奶看后立马就嚎啕大哭起来。原来电报传递的消息是奶奶的父亲去世。”张先生说,尽管他当时才十一二岁,但是那个黑夜里电报员送电报的片段却已沉淀于他的人生记忆里。

  “还记得那个电报员为了最快将电报送达,晚饭都没吃,全身满是因骑车太快沾上的灰尘。”张先生回忆,“为了感谢尽职的电报员,妈妈煮了面条给电报员吃下才让他返回。”

  最后一份电报 可能是传销组织发出的

  “报房里的工作那个时候真的很累,电报收发个不停。”回忆起1988 年参加工作进入报务员岗位工作的情景,现已46 岁的周晖直呼:那时的电报太多太多。

  “大多是做生意人的传递消息的电报,将本地生猪贩卖到广东、由外地运货至长沙县等消息的传递。”周晖说,例如“猪10 吨已发”“X 货收到”等内容的电报。

  “当时电报多得发不完,只能加班加点,每天晚上回到家里,感觉整个人都要累趴下。”周晖回忆,那几年即使休息了,耳朵里都满是电报信号传递过来时“滴滴”的声音。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市场经济开始活跃,致使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做生意的人特别需要电报这种在当时传递消息很快的通讯工具吧。”周晖分析。

  “另外一个电报业务高峰则是在上世纪90 年代末。”坚守到报房解散时才退出报务员岗位的肖女士则告诉记者。“且这次高峰出现则多了些戏剧性,因为它是随着星沙传销的猖獗而兴起。”

  “发的最多的是把人从全国各地骗到星沙来的电报。”肖女士说,“都是骗人搞传销的,意思大多是‘这里可以发财,速来’等。”肖女士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当时这些消息她一看就感觉是传销团伙的诈骗信息,但当时社会并没有对传销的危害引起重视加以打击,且因不能甄别和具有管理权限,她不得不发出了许多这样的“骗子信息”。“虽然记不起长沙县最后一封电报发的是什么,但很可能是传销组织所发。”肖女士推测。

  “随着传销团伙被政府打击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兴起,这次高峰也很快消亡了。”肖女士说。

  没落的必然 多种通讯工具兴起,报房屡遭弃直至取消

  “电报从出现到上世纪90 年代是通用的最快的消息传递工具,传到长沙县的电报一般都能保证1 天内送达。”周晖说,但是上世纪90 年代末开始,程控电话、BP 传呼机、大哥大等更快的信息通讯工具的出现,让电报走向了末路。

  “程控电话等能实现即时通讯,电报传递消息一般至少要1 天,曾今的最快已经远远落后了,谁还会选择它呢?”周晖说,“我参加工作时,报房有10 几个人,慢慢地到最后只有三四人了。收发的电报数量也从每天发不完到最后的全年几百条几十条。”

  随着收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负责电报业务的报房在邮政机构改革中屡遭抛弃也旁证了电报的没落。

  “大约98、99 年,长沙县邮政与电信分家,报房分到了电信管理。随后,长沙县电信与移动分营,报房又被‘扔到’了移动。”一位电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移动坚持了没多久,大约2002年就彻底停办了电报业务。”在报房工作了最长时间、坚守报务员工作到最后的周晖也记不清具体停办时间了。“10多个年头了。”将10 余年青春献给了电报报务工作,如今已分配在长沙县移动公司某网络部负责手机信号的周晖只有一声叹息。

  相关链接:

  电报最大用户今年寿终

  2013 年7 月14 日,是印度电报宣告消亡的日子。162 岁的印度电报业,地球上如今的“电报最大用户”,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最短的电报:仅一个标点符号

  据说世界上最短的电报出自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之手。1862 年,才华横溢、文笔流畅的雨果写成了一本叫做《悲惨世界》的名著。作品出版之后,他急于知道作品的销售情况,便拍好一个电报去询问他的出版商,去电只有一个“?”。而出版商则兴奋地回复:“!”。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便将整个事情脉络讲解得清清楚楚。

  最早电报无人问津 因一起凶杀案引关注

  美国人发明了电报?英国人可不同意这个说法。在莫尔斯之前,英国人库克和惠斯通已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乏人问津。而与“莫尔斯电码”的发明在同一年,英国发生了起谋杀案,让库克的命运发生转机。

  一天清晨,伦敦一个叫莎拉·哈丁的女性死在家里。伦敦警方很快查明有一位叫约翰·塔维的绅士时常拜访她,这位绅士暂居伦敦的斯劳区。当警方赶到斯劳区的时候,发现塔维先生已经在  车站上了一辆慢车前往帕丁顿。

  警方打算坐马车去追,可马车的速度怎么能赶上火车?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忽然想到了库克发明的一个叫电报的玩意儿,只好试试了。警官们立刻跑进电报室,命令发报员向帕丁顿站拍发塔维先生的外貌描述,要求帕丁顿车站的警察在火车一进站就立即将其拘捕。塔维出了车站,走进一家咖啡厅,警察立刻拘捕了他。

  这次凶杀案的侦破全靠了电报的迅速传递,在伦敦城引起了轰动,各大报纸纷纷以黑体字标题渲染这一次案件的告破。库克的电报引起关注。

来源:红网

作者:潘东晓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3/08/06/427562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