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邵东站通讯员 申湘东 曾晓风 邵东报道
8月2日下午,邵东县委书记黎仁寅深入周官桥、火厂坪、黄陂桥等乡镇察看抗旱救灾情况,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县城。县长沈志定则从县城第二水源灌溉沿线顺流而下,行走近30公里,沿途察看县城供水保障情况,至晚上8点多钟才结束行程。这是该县主要领导第三次夜巡抗旱现场。
邵东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全省重度干旱区。今年又较往年提前一个月进入干旱期,自6月25日开始持续酷热高温,遭遇近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目前已导致全县58万亩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26.66万亩;10万头牲畜和2万吨鲜鱼无水养殖,面临提前出栏出塘作廉价处理;城乡50多万人口饮用水供水困难,县城30万人口生活用水告急。
面对全县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和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困难的局面,邵东县委、县政府自7月6日起就科学决策,迅速启动水库应急水源保护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科学调度、综合平衡用水。并筹集1.2亿元抗旱救灾奖资金,组织万名县、乡、村干部(3000名县治机关干部、2000多名乡镇(街道办事处)干部和4000多名村干部)三级联动,在河流与水库流域及各水源引水沿线全天候守护送水,打响了“县城30万居民生活饮水保卫战”和“乡村团结抗旱联动战”两大战役。在连续50天严重缺水的大旱面前,邵东人民团结一心,做到了干群凝聚抗旱有力、县域科学调度有序、城乡和谐联动有效,确保了城乡居民的安全饮水,县城居民日均节约用水3万多立方米。
该县还针对旱情持续发展、受灾面积和受灾人群不断扩大的趋势,制定了“抗大旱、抗久旱”的长久性攻坚战役,首保居民生活用水、确保重灾区群众有饭吃、力保不出现重大森林火灾,出台了四项应急措施:
一是组织群众抗旱自救。组织各个乡镇启动一切水利设施,采取抽、引、提、掘、运相结合和库、塘、河、井、桶一齐上的多种办法,增加抗旱水源。黑田铺镇提前组织劳力投资6万余元,对10.3公里的天台山水库右干渠进行了清淤加固,缓解了灌区乘梧、乘龙、金龙山等村的旱情;牛马司镇有3个村在矿井区实行六级提水抗旱保庄稼;水东江镇光远村村支书自掏腰包8000多元购买水泵,组织村民在山岩洞里3级抽水抗旱,解决本村生产生活用水,还免费为邻近大祝村30多亩稻田解决燃眉之急。县义工联等爱心人士主动加入抗旱行列,民营企业家曾小山用新仁铝业公司的消防车每天坚持为家乡流泽镇的偏远山区村民送水;县人大代表李春阳、郭小军捐款4000元,购买桶装矿泉水送给村民解决生活用水困难。
二是科学调度城乡用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用水,启动县城供水应急预案,实行分时段限量供水,对洗车行、洗浴中心、游泳、绿化等高耗水行业用水实行限制和暂停,并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呼吁全县人民节约用水、共度难关;对已抽取地下水源的乡镇村组,视出水量综合平衡取水供水。如火厂坪井溪村有两口流量较大的深水井,镇党委、政府出面协调,将该村的水源调度供应给周边三个村,确保四个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序供给。
三是启动应急水源工程。除三都、宝田之外,县内所有水库都要预留一定储水以保县城供水紧急需求,如旱情持续发展,计划从黄家坝水库、三合水库抽底子水向城区供水,目前,全县9座中型水库每天向城乡居民输送生活生产饮水在20万方以上;气象部门实行全天候跟踪监测,及时抓住时机实施人工降雨;同时,已从邵阳市、衡阳等地运水,确保重点干旱区村民的生活饮用水;全县万余干部在应急水源所有送水河段,连续10余天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水库放水能顺利达到所有自来水厂的取水口,新增水源能进入村民家门口的蓄水池。
四是以人为本优先供水。各乡镇分片统一调度,停止部分农田灌溉,尤其对高岸高旱区农田实行“零救援”,优先保证村民生活用水;对低洼有水区实行限制性控量供水,设置生活用水控制底限;并在全县确定100个重点受灾村,实行定期送水。现已组织洒水车、环卫车为双凤、斫曹等地旱情特别严重的10个村送水上百车次,解决了30000余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对灌区农田造成的损失,县政府将从农业生产保险基金和抗旱救灾资金中优先安排补贴、适度政策倾斜。
来源:红网
作者:申湘东 曾晓风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