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8月6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柔 实习生 冯杰)毛细血管指人体内数量庞大、极细微且呈网状分布的血管。而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赵明桥和他的团队,就利用毛细血管的特征,将一种细小管网,大量内嵌在室内,以水为媒介,竟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毛细血管”遍布墙面、地板内
8月5日上午,经测量,长沙街头温度直逼40℃。但走进赵明桥满布“毛细血管”的家,却丝毫感受不到夏日炎炎。据赵明桥介绍,之所以这个系统叫“毛细管”,是因为团队采用了一种外径极细的高分子聚丙烯共聚物来做管网。正常的地暖管道外径是15㎜,而赵明桥他们采用的管道外径只有4㎜,内径2.3㎜。
“这个就是毛细管系统”,赵明桥指着一块透明的地板介绍。记者看到地板下方铺设了一些细小的管网,管网下方的隔热层上涂有防辐射的铝箔层,而隔热层的下方又铺设了保温材料,整个系统的最下面才是混凝土结构。
赵明桥说,早在2008年,他就下决心要发明一种有别于空调的制冷系统,“当时我们家小孩一吹空调就感冒”。
“传统空调有几个弊端”,赵明桥说,第一是风力冷,温差大,对人体不好。其次,传统空调容易带走屋内空气的水分,“很多人吹多了觉得脸部、咽部很干”。针对这些弊端,赵明桥和他的团队用了8万块钱设计出了“毛细管”。
毛细管系统原理和地暖类似
“毛细管系统由冷热源、分水器和集水器组成,”赵明桥介绍,“原理大概和地暖差不多。”对此,赵明桥简单解释道:分、集水器是一个主管道,就像一个总的调度室,由它把水分到每一个不同的管网末端。夏天提供冷水源,冬天提供热水源,然后通过管道让整个屋子都有,“毛细管就是一个传热的媒介”。
记者在赵明桥家中看到了两代不同的毛细管系统。第一代毛细管性能相对简单,由冷热源和一块散冷板组成。而第二代改进后,加装了一个内嵌的室内机(相当于出入风口)。
针对赵明桥提出的毛细管系统具有保湿、恒温、噪音小等优势,记者在屋内随机选了3个点,分别测试。
其一,传统的空调都有滴水的胶管,空气中的水分在变冷后产生冷凝,需要空调排出去,由此室内空气的湿度可能就只有40%。在开启毛细管约半小时后,记者开启了湿度计,经测量发现,屋内的湿度保持在85%-87%之间。
其二,通过空气温度计测量屋内温度,通过红外温度计测量墙面温度,测试了2—3个点后,屋内温度均保持在26℃,墙面温度均保持在23—24℃。最后,通过探测分贝的仪器,检测毛细管运转后的分贝值,该仪器显示在40分贝左右。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李柔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